财经时报近日发表《中国经济改革新20年开元》的一组文章指出,今天看来,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分离这一金融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实际上为进一步触及中国金融最致命、最敏感区域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进行了重要铺垫。或许正因这样的铺垫,温家宝总理才有了去年12月访问华盛顿时向世界宣布“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已经确立,半年内就会开始进行大力度的改革”的底气。
文章写到,迄今,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都上报了自己的综合改革方案,而被国务院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正式纳入重点研究之列的,是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改革。也就是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将从这两家银行开始;而实施步骤和具体启动时间能否在未来几个月明朗,将是2004年上半年最大的新闻悬念。不过有一点似可肯定:预计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会对“改革方案”有个明确的说法。随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会按“方案”要求有次序地展开。
除了管理制度保障,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技术铺垫,在2003年已是动作频频。比如,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境内还是境外,几乎所有著名的金融研究机构都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尽管目前无法证实这些方案中送达高层的有多少种,每种方案具有哪些特点,高层最终倾向于哪个,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不止一种,而且高层也在权衡各方利弊。
同时,无论哪套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都集中于最紧迫的三个方面:其一是注入资本金,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其二是政企分开,在银行形成符合国际公认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其三是强化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从时间进程看,世人最为关心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问题,恐怕并非近期的看点,而大规模地注入资本金和处置不良资产,则可能是国有商业银行2004年最耀眼的光线。正如2003年10月28日人民银行副行长李若谷在北京的一次国际金融研讨会上表达的官方思路,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解决不良贷款和内部经营机制问题;第二,希望把它们变成股份制公司,按照公司治理的原则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第三,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允许它们上市。
与“解决不良贷款和内部经营机制”的第一步目标相对应,随着中央财政注资、引入民间,包括外国资本、银行利用自身的盈利和发行次级金融债券——甚至可能包括存转债、存转股等更加新颖的筹资方式被施于银行注资方面;打包拍卖、中外金融机构合作处置、资产证券化等诸多方式被施于处置不良资产方面——可以预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必将为中国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变化。
为实现第一步目标的铺垫,同样可以体现于银监会2003年12月颁布的两项重要政策,即《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前一份文件中,将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的上限从15%提高到20%;在后一个通知中,增补了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将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银行附属资本。两项政策不仅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筹措渠道,也为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避免股权过于集中作出了制度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