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班老班长赵新风
彭光涵老人在国旗班成立21周年庆典上。
从1982年到2003年,天安门国旗班走过了21年光辉历程,其中完成了从国旗班到国旗护卫队的历史性跨越。2003年12月28日是天安门国旗班成立21周年的日子,在这一天,作为新中国成立时国旗、国歌评选过程惟一在世的亲历人,85岁高龄的彭光涵老人特意赶来和原国旗班成员共庆,并讲述了国旗、国歌诞生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国旗图案全国征集
彭光涵是广东陆丰县人,生于1918年,1949年被调到中央统战部,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彭光涵老人,回忆起当年的事情来,眼睛顿时放光:“当时负责确定新中国国旗、国歌、国徽、纪年和首都的是政协筹建组第六小组,我当时任这个小组的秘书,组员一共16人,包括马叙伦、叶剑英、张奚若、田汉、沈雁冰、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等,只可惜这些国家的功臣们都辞世了。”
据彭光涵老人回忆,1949年6月,筹建小组成立后,就开始向全国征求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国旗图案。194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刊载了一则启事,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规定8月20日为截止日期。
老人清楚地记得,当时,对国旗图案的要求是:有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有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形式为长方形,长宽为23,以庄严简洁为主;色彩以红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多次筛选千里挑一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则征集启事在全国引起的反响之强烈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短短几天时间,我们就收到了全国各地寄来的2992幅国旗方案,经过初步筛选,选出了其中100幅交给毛主席、周总理挑选,二次筛选后留下39幅,主席指示让小组斟酌。之后,又经过了好几轮挑选,才挑中了现在的国旗图案,可以说是千里挑一啊。”五十多年过去了,老人对当时的情景清晰如昨。
经过二次筛选后,39幅国旗备选方案闯关,筹备小组将这些设计方案分别编号,而最终确定的国旗方案排在32号。
彭光涵老人回忆,当时,有两个方案引起较大争议,一个是红旗左上方有个大五角星,中间加一条黄杠代表黄河。老人说:“最初,有三分之一的人对这个方案表示赞同,但另外一部分反对者也意见坚决,觉得这幅设计暗含分裂的意思,结果最终被淘汰出局;还有一个争议比较大的图案和获选的国旗图案差不多,只不过在大五角星里加上了镰刀、斧头,这幅方案最初也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但后来有人提出,如果加上镰刀、斧头就和前苏联的国旗太像了,作为主权国家,我们的国旗图案一定要独立。”最终,大家决定对这幅方案进行修改,去掉了镰刀、斧头。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国旗正式诞生,取名为“五星红旗”。彭光涵老人至今仍记得毛主席当年对国旗图案的解释,毛主席说,人民等于工人阶级加农民阶级加小资产阶级加民族资产阶级,只有这样才是人民的国家。
国旗情结一生难忘
在庆祝国旗班生日的庆典现场,还有一个人格外引人注目。这个人叫赵新风,1989年加入国旗班,是国旗班的最后一任班长。1991年5月1日,国旗护卫队成立,他又担任了国旗护卫队国旗班的第一任班长。作为国旗班中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赵新风见证了国旗班曾经走过的辉煌历程。
1991年4月16日,这个一般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日子,赵新风却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天是天安门广场启用30米新国旗杆升旗的第一天,我有幸成为升旗的第一人。早晨6点10分,我看着五星红旗在新国旗杆上越升越高,自豪感油然而生,国旗是我一生的情结。”
1989年加入国旗班时,赵新风还只是一个刚满19岁的小伙子,今年,33岁的他成立了北京新风旗帜文化传播中心。他告诉记者:“中心正在举行国旗知识神州行大型系列宣教活动,我想,传播国旗精神、传送国旗信仰已经成了我的事业。”(记者
张晓娟/文 王巍/摄)
国旗班成立于1982年12月28日,最初是安排三人负责升降国旗,1991年5月1日,国旗护卫队成立,改为36人负责护送、升降国旗,且逢每月的1日、11日、21日、31日以及节假日还有60人的军乐队伴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