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日前,新华社记者就统计公报及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
记者:按照惯例,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每年都要举行新闻发布会,今年为什么取消?
李德水:今年统计公报改变发布方式,不再召开新闻发布会,直接由媒体公布。主要是因为,在1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我已对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情况作了介绍,并通报了主要发展指标。考虑到统计公报与其内容比较相近,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取消今年的统计公报新闻发布会。各主要媒体都全文登载了2003年统计公报,大家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和阅读。
记者:与往年相比,2003年统计公报有哪些主要变化和特点?
李德水:2003年统计公报基本保持2002年统计公报的总体框架和主要指标体系,保持了连贯性和可比性。但在内容上作了一些调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个精神,今年公报增加了有关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情况,与原有的“环境保护”部分组成“资源与环境”,单独作为第十二部分。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把环境、资源、生态等的变化情况单列出来,由此可看出我们为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些方面付出的代价,以警示世人;或反映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激励大家。但由于去年污染物排放量等许多指标还没有出来,有待以后再补充和完善。同时,适当增加了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如科技、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新发展情况等。此外,为增强公报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还增加了一些反映行业变化的指标,如在“工业和建筑业”部分增加了汽车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增长情况,在“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增加了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情况。
记者:我们注意到,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加快,但农业投资增长仅3.7%,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李德水:自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逐年加大了对农业和水利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和水利业投资从1997年的470亿元、1998年的684亿元,逐年增加到2000年的893亿元,2002年达到1106亿元,解决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有能力办的大事。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农村电网和县乡公路改造等已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随着长江水利工程等一些大的农业水利项目的基本完工,2003年第一产业的投资强度有所降低,但仍然在去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有所增长,总投资高达1156亿元。继续保持了一定的投资力度,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第一产业的投资以财政性投入为主体,而第二、三产业投资主要是由市场主体进行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农民自身积累不足,加之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相对于工业投资而言,农业投入还是严重不足,继续增加农业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仍是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记者:相对东部地区投资来说,西部地区投资增长速度要慢一些,这是为什么?
李德水:对这个问题我想谈三个观点。首先要明确一点,2003年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不是在减慢,而是在进一步加快。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西部地区投资7171亿元,比上年增长26.4%,与2002年相比增速提高了5.8个百分点。而且这个速度是在前几年西部地区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取得的。2000、2001和2002年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14.4%、19.3%和20.6%,比同期东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高6.1、6和4.4个百分点。经过连续几年的高增长之后,2003年西部地区投资增长仍高达26.4%,应该说是不低的。第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国债投资对西部地区的倾斜力度是逐年加大的。以国债投资为例,2000、2001、2002和2003年,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比例分别为22%、41%、42%和43%。2003年西部地区投资增长速度确实比东部地区要慢一些,不是因为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慢了,而是因为东部地区增长得更快。由于东部地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较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的投入更多地流向东部,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第三,要双管齐下,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一方面国家还要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也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多种途径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记者:统计公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通过读统计公报,您可否对200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一总体评价?
李德水:2003年,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城镇就业新增人数超过预期目标、国际收支状况良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在遭受非典疫情和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四大宏观调控目标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是来之不易的。
经过前十年从反通胀到反通缩压力艰苦卓绝的工作,2003年我国已经完全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标志,2003年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开局之年;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阶段;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重大升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综合以上几点,可以说200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公报资料中可以看出,200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投资规模偏大,低水平重复建设倾向比较明显,能源、原材料消耗过多,增长方式相当粗放等。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行动快,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而且已经初见成效。
2004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只要全党、全国人民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把握历史机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调动和发挥好一切积极因素,搞好宏观调控,敢于直面并认真纠正存在的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就一定能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对2003年统计公报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提出批评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