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大农民来说,今年,缕缕春风劲吹: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刚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1号文件。这次“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作为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让农民富裕起来至关重要。只有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里,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点”。
怎样才能让这个“支点”硬起来?概括起来说就是“多予、少取、放活”。“多予”就是增加投入。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工作报告对增加“三农”投入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一项项“补贴”、“投入”,不仅仅是带给农民的“和畅惠风”,更是筑起“支点”的基石。
“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有的代表说,如果中央要求降低农业税,有的地方却在农业税外变相集资摊派;如果中央要求国债投资重点加强农村“六小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有的地方却将这笔钱用来搞形象工程;如果中央要求加大支农力度,有的地方却因为化肥紧俏而变相涨价……那么,农民增收很难实现。“少取”也是增收,而且是很重要的增收。
要使“支点”硬起来,离不开“放活”。“放活”就是给农民开辟更多的增收渠道。包括在金融信贷诸方面给予农民更多支持。新疆额敏县的古丽扎提代表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牧业年年丰收,家家都有吃不完的马肉、喝不完的牛奶。有不少村民想搞些畜产品加工,做点奶疙瘩、熏马肉什么的,可到银行贷款,非常困难。”因此,我们说,“放活”不仅是中央的事,也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事。大家都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农民增收才会成为可能。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十分重要。如果为了完成“增收”数字,明明知道到草原上挖干草、搂发菜会破坏生态,仍怂恿农民蛮干;或是草场已经过载,仍不停地追求载畜量……从一时看,农民收入可能会有提高;从长远看,则有百害无一利。我们既要考虑当前,更要考虑长远。
惊蛰已过,大地春回。只要我们群策群力在春日里播下饱满的种子,不远的将来,增收的喜悦一定会洋溢在每个农民的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