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全区生态建设工程实施6年来,换来了粮食稳定增产,畜牧业稳固增长,农牧民稳步增收的喜人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从1998年开始,国家陆续在这里启动实施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重点防护林、水土保持、退牧还草(禁牧舍饲)试点等8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这些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内蒙古粮食生产实现了稳定高产。从2000年开始,全区先后在生态建设重点地区退下沙化坡耕地954万亩,同时集中力量发展水浇地,使粮食不仅没有减产,而且实现了精种高产。据统计,目前全区耕地面积比4年前减少了1000万亩,但水浇地面积却增加了1010万亩,粮食亩产平均以每年5%的速度稳定增加,现已达到亩产223.9公斤,比4年前增加37公斤。
草原沙化、退化是内蒙古突出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全区围绕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退牧还草(禁牧舍饲)等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实行禁牧、休牧,推广舍饲、半舍饲的饲养方式,变牲畜冬季出栏为一年四季出栏,使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带动了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区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的草原地区牧草平均亩产增加的幅度达到了13公斤至114公斤,比2000年前草产量分别提高0.5倍至3倍,4年内牲畜年平均总增2270万头,增长率在30%以上。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还带动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据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牧处统计,全区生态建设工程每年直接增加农牧民人均收入达100元左右,间接增加农牧民人均收入达300元左右,工程区已有20万贫困农牧民摘掉贫困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