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给许正拍照时,许正用帽檐挡住脸部,以防形象“曝光”后被制假者认出
王海
王海、臧家平、孙争鸣、许正,这些从青岛走出去的打假者,在经历了“打假”历程后,有的开起了“打假”公司,专打大“假”;有的隐藏起真实身份,冒着风险为执法部门做“线人”;还有的已沦为阶下囚,令人叹惋。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早报记者将这些“打假先行者”再现读者面前,通过采访回顾他们的打假史,想重复一次王海曾说过的话,“我们是在做一件‘利人也利己’的事情”。
“打假英雄”王海: 筹划建网站昨天玩“失踪”
1995年3月,王海(上图)在北京第一次依据《消法》规定,尝试购假索赔,通过在商场购买大量假货然后高价索赔获利,被部分商家称为“刁民”,被民间誉为“打假英雄”。同年12月,王海成为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设立的“消费者打假奖”首名获得者,获得奖金5000元。
1996年12月,王海注册成立北京大海商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维权调查和维权顾问。
2000年,王海宣布退出个人买假索赔,与其他职业打假人分道扬镳,专业从事公司打假,即为知名企业进行打假调查、配合执法机关打假然后向企业索取报酬。
2002年,王海与秦兵、舒可心组成不动产管理研究组。目前,王海正在筹划公益性质的“中国反欺诈网站”,以打击各种欺诈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帮助弱势群体。
昨(14)日上午,记者拨打电话联系王海在线网站,据网站萧女士透露,目前全国有多家媒体都在找王海,但到了“3.15”这个节骨眼上,公司员工也不知道王海究竟在哪里。
“职业线人”许正: 供“线”活难干渴望被“收编”
去年9月3日,青岛打假“职业线人”许正(化名)通过卧底获悉,李沧区环城南路附近有一个销售劣质中药材的窝点,便向市药监局稽查大队举报,从而捣毁这家倒卖霉变劣质中药材窝点,许正因此获得了执法部门发给的线索费(早报曾予报道)。如今许正近况如何?记者昨天在青岛火车站前一家小饭店再次采访了许正。
“前两天刚在胶州干了个活。”一见面,许正就聊起近期“工作”,本月初,他接到“下线”通知,胶州某村有一个制作假药的窝点,经过“蹲点”落实,许正带领执法人员将这个窝点捣毁,当场查缴案值近10万元的假药成品。他透露,这个“活”让他获利4000多元。
虽有“战绩”,但许正满脸难掩疲惫。他告诉记者,随着打假次数的增多,他在“青岛地儿”的“活”越来越难干,制假售假人员越来越狡猾。“我现在越来越感到势单力薄,能有个固定单位就好了。”
“假药克星”臧家平: 打假变敲诈换来三年刑
1998年,他购买了2000余元的假冒淋必治,发起打击假药淋必治行动,由此靠打假成了名人。
2002年4月,臧家平以所购“藏汴宝”为假药的名义,向陕西医药养生保健品厂提出赔偿要求,获得厂家1万元的赔偿。此后,臧家平找到合法生产“藏汴宝”药厂,请求由他进行打假,索赔金额对半分。获得委托后,臧家平告知陕西医药养生保健品厂,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里有一篇对他们不利的文章。经商定,厂方表示,臧家平的药和电脑,厂方付7.5万元收购。
面对这笔交易,该保健药厂向警方报案,当他们将7.5万元钱交到臧家平手里时,警方将臧家平抓获。曾被媒体誉为“假药克星”的臧家平,最终因敲诈勒索罪,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3年,这也是全国首例职业打假人被判刑的案件。
“买书维权”孙争鸣: 索赔不图利 乐于解纠纷
2001年2月15日,即墨市卫生防疫站医师孙争鸣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颈椎病防治250问》中,找到300多处错误、歧义。他认为这样的书对读者是误导,希望通过消协讨个说法。最终,市南消协给予其双倍赔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业也答应停止销售该书。
昨天下午,孙争鸣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当初之所以要求索赔,只想纠正书中的错误,并不是为了牟利。现在周围亲戚朋友在遇到消费纠纷时,他也很乐意提供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