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威胁论”不仅来自国外对中国军事力量增长的质疑,也来自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的疑虑。可以预料,“中国威胁论”将长期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路程并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
●科学发展观和“和而不同”价值观,都是构成中国软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
●和平崛起要采取具体行动,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政府的危机管理与决策机制及信息公开制度;二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安全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做一个负责任、讲“信义”的大国。
新闻揭示
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第一次向外界清晰明确地用“和平崛起”的概念为未来的中国角色定位。他用了很大篇幅谈论孔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这是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诠释中国外交战略的一次重要尝试。
李肇星外长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新的安全观,那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
为什么和平崛起是中国的一次历史机遇?本报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同济大学的两位专家就这个问题进行对话。
崛起必会引发战争?
陆:中央党校前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去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最先提出“和平崛起论”。郑必坚授权本报与法国《费加罗报》21日同步刊登了他的专题文章《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他指出,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是因为后来兴起的大国选择通过战争,来打破原有强权建立的国际体系。最近,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在这次两会期间,向媒体解释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他认为,国力正在上升的中国与一战的德国、二战的德日、或者二战后的苏联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并没有通过军事扩张挑战现有国际体系的企图,也没有在已有的国际体系外,另造一个体系搞对抗或冷战的想法。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第一次向外界清晰明确地用“和平崛起”的概念为未来的中国角色定位。
自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已为世界公认,这个势头正在进一步发展。如果放在世界历史的长时段来看,当前面临的历史机遇是多么的难得。目前中国良好的发展局面,是中国近500年长期滑坡到达谷底之后的回升。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住了机遇,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弄潮儿;而丧失了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也会不进则退,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
中国发展的绊脚石
郭:干扰我们把握历史机遇的有诸种因素。特别是“中国威胁论”对于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阻碍。“中国威胁论”伴随了中国的发展十几年,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市场。这种论调将“中国强大”等于“中国威胁”,好像地区不安、世界经济不景气、环境恶化等都是中国的“罪过”。如果任由这种论点继续下去,中国的崛起势必遇到更大的阻力,甚至可能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对中国的软制约。
陆:确实如此,我们在消除“中国威胁论”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李肇星外长在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新的安全观,那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的确,2003年中国外交成绩不小,无论是周边关系还是大国关系,我们处理得都非常得当。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大国及发达国家关系得到了加强。通过在朝核问题、伊拉克问题和东亚、中亚多边合作等领域的良好表现,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的理解、信任、尊重和支持,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威胁论”悄然失市了。中国有13亿人口,到2040年前后将达到15亿人口。如果让中国人全部达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将可能消耗全世界的大部分资源。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出现。所以,“中国威胁论”不仅来自国外对中国军事力量增长的质疑,也来自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的疑虑。可以预料,“中国威胁论”将长期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路程并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例如,今年3月2日,《纽约时报》头版发表长篇报道,渲染“中国经济威胁论”。因此,要削弱和消除“中国威胁论”,绝非一日之功,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
中国的“和平崛起论”
郭:“和平崛起论”的提出,使我们在评判“中国威胁论”时有了一个有力的理论工具。这里,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和平崛起”这个词的含义。首先,这个词强调的是“崛起”,也就是说中国已经“崛起”或正在“崛起”,不管愿不愿意接受,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其次,它强调的是“和平”,也就是说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式”的。第三,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强调的是中国的崛起给外部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维持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是繁荣,而不是倒退。而一些“中国威胁论”者认为大国崛起的路子是一成不变的,说中国的崛起必然和世界历史上的传统大国一样威胁其他国家。他们将大国兴衰必然导致战争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规律,不愿意“与时俱进”。要知道,这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国家安全相互依存的时代,是一个双赢和多赢的时代。
陆:我觉得有关“和平崛起论”的阐述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该理论在空间上把中国的崛起放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框架下,强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多边合作,共同繁荣;另一个是在时间上具有前瞻性、预警性,即从2040年中国人口可能达到15亿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出发,回溯中国崛起的道路,分析其主要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之策。根据这一理论,无论看似多么小的、可被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或15亿,那就可能演化成极大的问题。反之,无论绝对数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或15亿,那么人均水平就很低了。这种分析手段简单明了,切中中国问题的实质。
核心:和而不同
郭:我们身处一个不发展就不安全的全球化时代。从发展国家体制内要素的角度讲,“和平崛起论”与其他理论范畴不同之处在于它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科学发展观。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二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创新,为和平崛起提供制度保证;三是大力推动“三个统筹”,为和平崛起提供社会环境。执行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的“软国力”。
陆:提高我国的“软国力”确实非常重要。没有“软国力”的相辅相成,片面追求以GDP为中心的“硬国力”发展,可能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构成“软国力”核心价值的重要渊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许多价值理念已经成为世界普世价值观中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大力提倡发展“软国力”,弘扬中国文化。温家宝总理在美国用了很大篇幅谈论孔子“和而不同”的观点,他说:“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这是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试图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诠释中国外交战略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说,“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将构成“和平崛起论”核心价值的重要部分,它会成为未来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郭:在我印象中,我们对国际关系及其外交战略的解释工具基本上是沿用西方的解释体系,而西方人的思维是形而上学和直线型的,所以他们认为霸权国家的交替轮换是世界历史中的正常现象,他们无法想象一个国家变成最强大的时候而不称霸。同时,在他们看来,既然存在霸权国家周期性的交替,那么同一时间就不能有两个强大的国家共存共荣,两者必然是霸权国和挑战国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战争决定谁是真正的霸权国家。
陆:但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不是这么看问题的。儒家很强调一个“和”字。所谓“和”是一种意境,内涵非常丰富。它是指自然体系中的基本要素达到圆融后产生的一种状态,用简单的语言表示就是阴阳平衡。更深一步地讲,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自然元素构成了互生互动、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系统。按照中国的传统哲学,任何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构成的,它们得相生相克、相利相害,即矛盾又统一,最终形成了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
中国该怎样做
郭: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和而不同”价值观,这些都是构成中国“软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因此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辨别是非,还要采取具体行动,一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的领导能力,健全危机管理与决策机制以及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的“向心力”,二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安全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做一个负责任、讲“信义”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