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为我国近年来松紧适度、伸缩自如、运用得越来越娴熟的货币政策艺术再添新的一笔。
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通过多种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银根收缩过紧,资金供应紧张,会破坏经济发展好势头;银根放得太松,资金供应过多,会增加通货膨胀危险,最终会影响经济发展。打个比方,货币政策就像水龙头,开得太小,水不够用;开得太大,很可能“水漫金山”。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控制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魅力所在,也考验着人们的宏观调控能力。
从1998年起,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扩大国内需求,加快经济发展,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践证明,包括稳健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西部大开发稳步推进,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开始启动,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作用逐步增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摆到货币政策面前:全社会投资总规模过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能源和部分原材料等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加剧;物价上升趋势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去年1月由负转正、7月开始呈上升趋势;另外,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比较突出。
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货币政策既要保持货币供应量一定速度的增长,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经济过热和金融风险。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人民银行在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积极与有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沟通协调,从去年一季度起开始加强对宏观经济的“预调”和“微调”:4月份开始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6月份及时对房地产信贷进行风险提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信贷市场发展;9月21日,将存款准备金率调高一个百分点,适度抑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2月份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总体上看,这些货币信贷调控措施取得积极成效,信贷增长偏快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环境。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人民银行将牢固树立、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据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做好对经济金融运行,特别是物价走势、社会资金流动和重点行业贷款的监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度控制货币信贷规模,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2004年人民银行将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金融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高度重视金融安全问题,加强对跨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分析;继续做好金融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确保支付体系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