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深知这句古话的上海商人也深知伊拉克战后重建中蕴藏的巨大商机。
昨天,7名中国人从约旦进入伊拉克时被扣押的消息传来,没有动摇上海商人挺进伊拉克的信心。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伊拉克依然很乱,乱中必然有更多的商机。
很多精明的上海商人早已嗅到了伊拉克混乱局势带来的商机,纷纷了望中东,寻求贸易机会。但是不安定的市场环境,使得上海人不能直接进入伊拉克境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
不过,不少上海人已开始在伊拉克周边相对安全的国家“驻扎”,布点各种商业网络。
“不深入虎穴,也要得虎子”的商业战略,使上海商人站在圈外也挣钱。
上海企业踊跃报名
上周,东方国际集团上海国际广告展览有限公司推出今年9月在约旦举办的“伊拉克重建中国商品展”招商报名活动,一周内就有30多家上海企业报名,大多是经营轻工、建材、发电机等的民营企业。
昨天早晨,听到7名中国人在伊拉克被扣押的消息,东方国际集团上海国际广告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建军对记者表示:“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心里表示同情,但是我们不会改变9月份在约旦举行‘伊拉克重建中国商品展’的计划。”
今年1月曾到中东考察的潘建军说,从生意的角度讲,水至清则无鱼,越是混乱的时候越是潜藏大商机。伊拉克战后重建开始后,公司就开始考虑美国6月归还伊拉克自治权后,9月在伊拉克举办一个中国商品展。但是伊拉克的局势确实让人不放心,非常混乱,所以综合考虑了美国商会等的意见,决定将举办点放在临近的约旦。
“约旦是一个很安全稳定的国家,很多驻伊拉克的美军休假时都在约旦。”潘建军说。
据悉,除通讯设施等物资外,小电机、文教用品、日用消费品等都存在大量的市场需求。尽管伊拉克战后局势依然动荡,但其周边的约旦、科威特等国却相对平静,金融秩序比较正常,伊拉克商人也把银行账户开在这些国家。准备考察伊拉克的上海人很多
去年10月,上海-多哈开通首条客运航班,从多哈到伊拉克乘飞机只要一个半小时,该航线的开通大大方便到伊拉克寻求重建商机的中国商人。记者今晨从卡塔尔航空公司驻上海代表处获悉,目前乘坐该航线到达约旦等中东地区的上海人很多,但是直接到达伊拉克的人还是非常少的。
卡塔尔航空公司驻上海代表处销售经理张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上海没有直飞伊拉克的飞机,该航线是离伊拉克最近的一条。开通后,很多上海人乘坐航班到多哈,上座率达到70%-80%,但多是旅游和商务考察,到伊拉克的人非常少。基本一个月也就一二个人,而且多是外国人。
据了解,开通的上海-多哈航线现在主要有以下三大客源:一是从上海经多哈到埃及的旅游客源;二是中国经多哈到中东地区的劳务人员;三是中国经多哈到中东的商务旅客。据业内人士估计,如果伊拉克局势走向稳定,乘坐该航线到伊拉克做生意的中国商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乱世风险仍然很大
伊拉克战后,进入这个国家的除了各国记者,就有一个中国商人,他是上海华源凯马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外销员周毅雄。
40岁的周毅雄在约旦大学留学5年,会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他在埃及、约旦等中东国家有许多朋友,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这为他在巴格达“独闯乱世觅商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去年战争初期,他在巴格达闯荡了10天后,他不得不回国,因为局势太危险,此后再也没去过。
记者昨天致电上海华源凯马进出口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称,伊拉克确实蕴藏很多商机,上次考虑到战后伊拉克的基础服务设施都没有立即恢复,特别是水电供应中断,而老百姓家庭生活都离不开水电,周毅雄很快为1万只水泵出口伊拉克的生意接上了头。
“但是那里太乱了,我们的货物过去了,根本无法保证拿到钱。”上海华源凯马进出口有限公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上个月他们刚派人到伊拉克附近的阿联酋推销汽车锁,产品在当地是很有市场,项目是谈妥了,但是涉及到产品交割,就没法谈下去了。
中国商品将成为中东品牌
据美国研究机构预测,由于战乱和国际社会的制裁,使伊拉克的基础设施比临近国家至少落后30年,伊拉克战后重建将耗资2500亿美元以上。
今年3月20日,即将在9月举行的“2004中国商品(约旦)展览会”参展团派出先遣小组抵达约旦首都安曼。当天他们参观了展览馆和展览公司,考察了当地市场。在对市场的考察中他们看到,中国的日常用品已经进入了约旦市场,中档商品在约旦的SHOPPINGMALL中可以见到。可在安曼的商场里,看不到中国商人的影子。经过走访,考察组得到的答案是,这里的中国商品大多是通过其它途径转口过去的。
约旦资源短缺,但政局稳定,社会安宁。约旦人民的教育程度(人力资源)、旅游资源和医疗技术水平是阿拉伯地区中最好的,每年医疗、旅游收入约8亿美元。目前很多中国企业对约旦的情况还不了解,约旦人民对中国商品也不够了解。这次展览会中国商品将在约旦进行大力宣传,树立形象,创品牌。据悉,2003年12月上海组织的100家企业的洽谈会,在约旦引起了轰动,效果很好。约旦商人表示,喜欢直接与中国商人做生意。
【新闻链接】
中东上海商家指点赚钱迷津
科威特华人联谊会主席董泰康先生最近一直忙于跟旅居科威特、阿联酋和沙特等国的伊拉克商人接触,积极筹划打入战后伊拉克市场的工作。精明强干的董先生来自中国上海,自1988年起一直在科威特经商,期间经历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海湾战争等重大事件,对中东市场非常熟悉。
董先生日前接受了《世界新闻报》记者的专访。他认为,伊拉克这个与世隔绝了十多年的新兴市场将在半年内迅速形成,中国厂商应该抓住伊战后重建带来的巨大商机。
有的公司和个人已经在科威特扎根多年,他们一直期盼伊拉克局势稳定后能捷足先登,抢先进入伊拉克市场。一些经营车辆的中国商人已经瞄准了伊国内市场的需求,和科威特中介机构磋商向伊拉克出口25-45辆国产中巴和大巴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