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当地的素质扶贫项目中得到好处,他们在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后进城务工,在城里找到工作。
方菊娥,一名已有3、4年外出务工经验的农村妇女,特意从打工地赶回来参加第二期家政护理技能培训。方菊娥说,过去她主要打理家务,偶尔帮帮田里的农活,大部分时间无事可干,参加完素质扶贫一期培训之后,在温州找到了做保姆的工作,每月的收入能有700多元。
“我意识到自己除了作家庭妇女之外也可以通过劳动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让我感觉十分自豪”,方菊娥说。她向记者透露,她希望经过这次培训之后,工资可以涨到千元左右,早日完成家里盖楼的夙愿。
与方菊娥有着同样期望的还有20岁的刘晓。这名还有半年就要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农村姑娘希望自己将来的月薪能够达到800-1500元。
“我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专车司机,我知道这个职位目前需求量很大,学校会为我安排好就业机会的”,刘晓说。
据中共衢州市市委书记蔡奇介绍,衢州作为浙江省的贫困区,于去年按照“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基本思路开始“素质扶贫”。当地政府向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农民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并借鉴美国的“学券”制度,向农民发放“培训券”,让他们自由选择培训课程。培训结束后由主管培训部门组织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并由有关培训机构向受培训的农民推荐相关的就业机会。
据了解,衢州有关部门已与周边的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发达地区签订了多项劳务输出协议,来自衢州的保姆、保安和技工在这些城市正越来越受欢迎。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衢州市共组织农民培训13.5万人,组织劳务输出37.3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3980元,比上年增长10.71%,其中外出务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4%左右。
正在当地参加世界银行“全球扶贫大会”扶贫实地考察的联合国劳工组织高级顾问张幼云认为,“衢州模式”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了“当地农民素质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慢最后导致农民收入低”这个基本规律。
张幼云说,把握住了这个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扭转,扶贫计划能够获得成功也就顺理成章。张幼云还认为,衢州的扶贫模式还将当地各种机构的力量协调成合力,在农民、扶贫机构和用工单位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这既保证了用工单位的用人需求,同时又保障了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我看来,农民创业绿卡、自编的培训教材等等这些衢州模式中特有的东西都是中国扶贫工作中的创举”,张幼云说。
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主任蒋晓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道,衢州结合自身情况打造出的扶贫方法是一个双赢的模式,穷困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当地的经济水平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对于中国许多贫困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都有借鉴的价值。他透露,扶贫办将有条件、分阶段的向全国推广衢州的扶贫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