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D·沃尔芬森在众人簇拥之下,走上主席台,主持了全球扶贫大会开幕前的最后一场新闻吹风会。这位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组织的掌门人对很多国家的经济发表了评论,但惟独对中国是否市场经济国家的提问避而不答。
即将开幕的全球扶贫大会吸引了4个国家的元首和首脑,80多位部长和
机构负责人以及近千名发展领域的专家、政府官员、私营企业总裁、学者和民间代表。他们将一起探讨当今世界最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如何扩大减贫成效。
沃尔芬森面对数百名中外记者,先是阐述开会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回答记者提问。
不论是回答对印度新总理的评价问题,还是回答如何看待越南的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沃尔芬森都毫不避讳,侃侃而谈。
但是,在回答“中国是否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时,沃尔芬森却拐弯抹角,并未直接给出答案。
他表示,中国已经走在了市场发展的道路上,在国际市场上同其他国家进行竞争,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不断增长。
他说,回顾历史,会发现邓小平先生推动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从1976年就开始访华,亲眼目睹了这些变化”。
沃尔芬森表示,在中国,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是否达到平衡,我们暂且不谈。
本报记者注意到,向沃尔芬森提问的记者把同样的问题提给了国际金融公司副总裁阿萨德·贾布尔,贾布尔也没有直接回答。
一位参会的亚洲银行官员告诉记者,这个问题比较敏感,这也是中国政府正在向国际社会寻求的“说法”。
从今年初开始,中国在多次场合向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欧盟组织提出,要求给予中国完整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
然而寻求说法的道路并不完全顺利。在今年4月中旬,新西兰成为首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西方国家后,欧盟将于下月发表一份专门的评估文件。但是,美国尚未表态,澳大利亚表示要到2005年才能给予考虑。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委员周世俭对记者表示,“非市场经济”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瓶颈。它起源于冷战时期西方国家贸易法中处理基本贸易待遇和反倾销等问题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一种歧视性做法。
“非市场经济”问题有几大危害性: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地位,并成为中国企业败诉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企业在“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官司中难以胜诉,客观上又进一步刺激了某些WTO成员的国内相关产业对我国产品提起更多的反倾销诉讼,同时打击了中国企业应诉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贸易专家向本报表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更大意义,在于中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成就,获得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承认。
虽然没有正面回答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世行行长却对中国经济评价极高。他甚至预期,中国经济已占世界经济份额的4%至5%,到2015年中国占的份额将会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2017年之后,中国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记者/石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