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因保存着多个年代修建的长城而素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但自然与人为的破坏正在蚕食着这一东方巨龙的身躯,此间专家呼吁加快对长城的考古调查和保护。
宁夏自古就是中国北部边防前线和边塞要地,自战国时期开始,秦、汉、隋、金、明等朝代都曾先后在
这里修筑技术特点迥异的长城,其总长度1500多公里。值得一提的是,宁夏至今还存留着多处秦长城遗迹。
但是,这里的古长城除少数保存较完整外,许多已经湮没于历史,存留下来的也基本是残垣断壁。专家指出,宁夏古长城的确切保存状况仍待全面考察,古长城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长城问题专家许成说:“长城遗迹已处在抢救性保护的关健时刻。如果再不进行考古调查并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遗迹一旦连接不起来,看不清走向而失去其壮观气势,我们将无法向历史交待。”
上世纪80年代,许成曾对宁夏古长城的修筑年代、各时期的分布走向以及各时代长城遗迹的保存等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出版了两本专著。20多年过去了,宁夏境内的长城再也没有进行过专项考古调查。他说,宁夏究竟存在多少长城墙体、烽火台及城防工事等遗迹,都需要进行测绘建档,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许成坦言,由于宁夏境内的长城大都处在地广人稀的戈壁荒漠、高山峡谷,点多、线长、面广,文物管理人员很难到达现场,这无疑加大了保护的技术难度。
曾长期从事长城研究的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周兴华介绍说:“由于年代久远,其间朝代更迭,战乱频发,加之塞外风沙的侵袭和缺乏保护,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长城目前在国内已经十分少见,而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黄河一侧黑三峡却发现了保存较多、较完整的秦长城遗迹。”
宁夏的古长城多为黄土夯筑,干垒干砌,有的建在悬崖峭壁上,甚至把山劈成悬崖当作城墙。古代工匠何以成就如此复杂恢宏的工程,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可是,与一些旅游胜地的长城相比,宁夏的长城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保护。
宁夏西部中卫市沙坡头黄河南岸一带的秦长城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经受了无数狂风暴雨的冲刷,频繁的烽烟战火的洗礼,加之风沙侵袭,长城墙体损毁严重。在贺兰山一带石嘴山市境内的明代长城,部分墙基被风沙蚕食形成悬墙,出现大面积坍塌。过去,祖居长城两侧的农民缺乏保护意识,对长城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时至今日,人为破坏活动仍在继续。
由于历史原因,农民与长城的近距离相处使长城保护难以进行,而长城穿越的广大西部地区经济贫困,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大面积的搬迁也不现实。但可喜的是,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闯出了一条长城保护的新路。在宁夏东南部盐池县高沙窝乡大圪瘩村,一望无际的林场日夜守护着长城遗迹。
1998年以前,沙地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70%。提起过去,村民们感触颇深:“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沙丘比房高。”恶劣的环境威胁着村庄和村民的生存。近年来,村民们在长城两侧大力植树造林,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林带,种草种树面积1.2万亩。
眼下,长城内外草木茂盛,一片盎然生机。沙子固定住了,庄稼有收成了,长城也得救了。村委会主任李凤岐说:“在长城边造林是对长城最好的保护,不但减少了自然界对长城的风蚀与沙化,而且长城两侧形成的林带,客观上也阻挡了人们随意在长城上动土,破坏长城。”
目前,李凤岐正在与村民们协商开发长城的旅游资源,希望利用当地毗邻高速公路的便利条件,把长城、沙漠、林场三者结合起来搞旅游。游客在观赏长城的同时,还可以饱览草原与大漠风光。
为便于长城考古调查具体操作的顺利展开,长城问题专家许成建议有关部门拨出专款,并将长城考古调查的任务下达到各基层文物管理部门,明确责任,以确保实施。他说:“长城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协力保护我们共同的财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