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透露,中国正积极启动相关法律程序,力争在今年内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
正在此间出席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孙家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参与国际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和活动。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本次会议之前,中国已有29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琴和昆曲则被列为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语言、歌曲、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必要规定。
据孙家正介绍,只要有30个国家签约加入,这一公约将自动生效。中国积极参与了这一公约的发起活动,目前正加紧启动国内的相关法律程序,依法进行签约手续,力争在今年内加入这一公约,并成为这一公约的发起国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述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它艺术。
根据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9年实施了《世界遗产名录》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却相对滞后。(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