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青藏高原的研究,由过去分门类、分阶段、分散性研究进入综合性集成研究新阶段。
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介绍说:“我国对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合作基础,目前进入了量化研究、综合研究、集成研究的新阶段。”
据介绍,人类对青藏高原的研究主要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起初,西方科学家和探险家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质、地理、气候、水文、冰川、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科学家也曾分别对青藏高原植物、地理和地质进行了考察,对于科学地认识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积累了一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家多次对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综合性考察评价,以适应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1980年,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召开的青藏高原国际研讨会,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20年前,以国家攀登计划等为代表的大型科研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水平,并提出了“由面上考察向定位研究移转、由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移、由现象研究向机理研究转移”的战略目标。在地球动力学、高原大气科学、高原环境变化、生态系统演变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中法喜马拉雅山联合考察、中日西昆仑山冰川联合考察、中德青藏高原冰川考察、中英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中美青藏高原热量平衡科学考察等数十项国际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姚檀栋说,目前中国对青藏高原大规模系统研究,是顺应研究历史发展进程和促进未来科学研究发展的必要举措。研究所将对青藏高原重大科学问题进行综合集成和大跨度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长期、连续、系统的数据采集平台和数据、样品库,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