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6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今年第四号审计结果公报,公布了对788家企业税收征管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审计显示,大量企业存在会计核算、纳税申报不实现象,导致国家税收严重流失。当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表示,“有些事情比目前公布的还要严重”。
重点纳税户 刨出250亿元“黑洞”
据悉,此次被审计署纳入视线的788家企业,绝大多数是财务制度比较健全、管理相对较好的重点税源大户。审计结果显示,2002年,这些企业共少缴税款133.85亿元;2003年1至9月,共少缴税款118.94亿元。
据报告统计,由此所导致的税收“黑洞”超过了250亿元。
征税指标 本身就不合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倪红日认为,审计署公布的这份税收征管报告反映的是旧有问题,但却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此前,从未有过类似系统、权威的审计报告出台。
倪红日说,这份审计报告反映出的关键点其实是“税收征管体制”、“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体制”和“法制环境”不完善问题。
在被调查的788家企业中,部分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的企业,少申报和少纳税情况严重;被调查的35个市(地)中,19个存在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政策执行、越权减免税问题,46家(占5.83%)企业享受着地方政府越权批准的各类减免税政策。倪红日认为,偷漏税说到底是体制问题,按照税收征管惯例,每年的征税指标分别由国家税务总局和地方税务局制定,依据主要是当地前一年的征税基数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但在税务系统,数据只能作为统计用,而不能作为计划用,指标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税收“黑洞”折射政府预算不力
一位国家税务总局的官员表示,国家税务总局其实早已开始研究弱化或取消纳税指标的可行性,以期尽量减少计划与现实的差距。
这位官员表示,审计报告显示的不仅仅是税收征管体制问题,其中更多地反映出“利益机制”的不完善,审计署揭开的“黑洞”,反映出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