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农民看病难是中国社会的老问题,也是城乡居民福利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医疗价格的持续上涨,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官方统计显示,中国有一半的农民因为经济原因看不起病,中西部地区很大一部分农民都是在家里病死的。对于走向全面小康的中国社会来说,这样的统计数据无疑是让人感到十分沉重的。
正在部分农村地区进行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个好的制度,制度的基本设计是,农民出一点钱,中央和地方财政出一点钱,共同组成一个基金,为生病的农民报销部分医疗费用。连续几个月来,不少媒体都报道了这个制度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如果这个制度以理想的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如果不出现不可控因素的制约与干扰,几年之后,中国农民的医疗状况有望得到大幅度改善。
不过且慢高兴。了解中国农村现实的人们都知道,好制度的“落地性”总是有待考察的。打个比方,中央有个退耕还林的政策,让农民把以往开垦的山地重新种上树,中央财政予以补贴,这个政策应该说相当不错吧?但在某些地方,基层干部在统计退耕土地面积的时候进行“黑箱操作”,把许多荒地和抛荒的耕地算在了自己名下,这样一来,干部因为退耕还林的政策狠发了一笔小财,农民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国家却为此付出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为了弥补制度的漏洞,政府又要求基层进行退耕还林面积公示,但是谁来监督这个公示的真实有效性,又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设计好的制度不难,下发财政补贴也不是什么问题,但体制性的梗阻却不容易克服。
如果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艰巨性和复杂性”,最大的问题也可能是出在体制性方面。农村的财政状况普遍窘迫,这是众所周知的,宁夏同心县的一家餐馆为什么攒了5000张白条?一方面说明干部吃喝风无法遏制,另一方面说明县级政府机关的财政开支已经是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要地方财政为每个农民补贴10元的医疗费用已是非常困难,要想让地方官员不动用合作医疗的基金,更是难上加难。在缺乏法律支撑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合作医疗的基金会不会成为地方政府的“唐僧肉”,实在让人担心得很。
农民通过什么途径缴钱,谁来管理这么一大笔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难解决的问题。如果农民对医疗资金的管理没有信心,他们就不会参与到医疗合作中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会成为空中楼台。虽然卫生部官员表示,合作医疗资金会实行管用分开的“封闭运行”,但是,鉴于基层政府的权力无限大、农民的监督权无限小的实际,这个“封闭运行”的严密性如何,会不会导致更可怕的黑箱操作,还真的不好说。
能否让农民参与到医疗合作资金的管理中来,很可能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