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众支持北京办奥运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11月17日,国际奥委会前副主席何振梁先生在北京外交学院论坛上指出,大陆在准备奥运会的过程中,要特别警惕台湾岛内“台独”分子搞小动作。他说,若陈水扁当局执意将“中国台北奥委会”改为“台湾奥委会”,将面临被国际奥委会除名的后果。
“2008年很关键”
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以及上海拿下世博会的举办权,大大刺激了大陆各个领域的发展,而反观台湾,失业率居高不下,民心不稳,两岸综合实力的对比正日益朝着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发展。这让“台独”分子惶惶不可终日,产生了“时不我待”的危机感。2002年7月,李登辉在接受《OPEN》杂志专访时,用食指指着记者说“2008年很关键”,因为“如果2004年陈水扁连任,到2008年刚好下台,那时也将是大陆最兴盛的时期:三峡大坝会完工,南京到重庆的高速公路将通车,北京也要举办奥运会。这样一来,大陆的民族主义会强大得可怕,如果台湾不采取应对措施,就只能仰人鼻息”。
在李登辉等“急独分子”的煽动下,台当局明显加快了“台独”步伐。2002年8月,陈水扁抛出“一边一国论”。2003年11月,他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2004年启动“公投”,2006年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举行“新宪法公民投票”,2008年5月20日开始实施所谓的“新宪法”。
今年10月份,陈水扁又在“双十讲话”中声称,“年底立委选举后,将以最大的诚意邀请朝野政党领袖,共同筹组‘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一起推动‘宪政改造工程’”。专家指出,这意味着陈水扁将把启动“法理独立”程序的时间从2006年提前到2005年,然后在2007年组织“公投”,并将2008年“大选”时间从3月推迟到8月,与奥运会同时举行。
大陆著名台湾问题专家李家泉指出,陈水扁当局急不可耐地落实“台独时间表”,显然是对岛内外形势误判的结果。“台独”分子天真地以为,大陆对“台独”开战,存在诸多顾虑,特别是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因担心受到国际社会的抵制,大陆会对“台独”忍气吞声。
两岸参加奥运会早有模式
力争以“台湾奥委会”的名称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则是“台独”分子“北京奥运文章”的一部分。
然而,两岸参加奥运会的模式早已确定。197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名古屋协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名为“中国奥委会”,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国歌。1981年,在萨马兰奇主席的协调下,国际奥委会与台北的奥委会在洛桑举行会议,并正式签订了协议,规定台北的奥委会正式改称为“中国台北奥委会”,并确定了会旗与会歌。如今,一些“台独”分子企图利用奥委会的名称大做文章,无疑是对奥运模式的严重挑衅。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大陆和国际奥委会是不会让步的。如果台当局一意孤行,按照有关规定,它将被开除出国际奥委会。而这并非没有先例,《名古屋协议》签订后,台当局就是因为不愿接受有关它的安排,而被暂停参与国际奥委会的所有活动。
借体育闹事由来已久
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副教授易剑东说,由于体育活动影响大,参加的国家和地区众多,从表面上看政治色彩又比较淡,再加上中国台北奥委会是国际奥委会的一员,因此台当局很早就盯上了这一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雄申办2002年亚运会。为此,李登辉派出了七八批游说团,周游亚洲拉票,并许诺参赛期间所有运动员和官员的住宿全部免费,同时向亚奥理事会捐款1000万美元。申办失败后,李登辉之流并未死心。2001年,台湾“体委会”升格为“行政院”下属机构,全方位强化“体育外交”。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台当局玩起了文字游戏,花巨资搞“台独”宣传。在随后举行的残奥会上,台当局又刻意安排不是台湾残委会负责人的“第一夫人”吴淑珍担任代表团团长。这一切令国际奥委会相当反感。
在高雄申办亚运会期间,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批评台湾把政治因素带进了体育,要求亚奥理事会充分重视“亚洲团结”。今年夏天,台当局借奥运会大搞政治的做法也引起了雅典奥组委的不满,严令撤掉广告。此后,国际残奥会又剥夺了吴淑珍的“团长”资格。
“台独”分子一厢情愿
现在,台当局又想利用2008年奥运会,来实现其“台独”春梦。李家泉指出,这完全是极少数“台独”分子的一厢情愿。
首先,中国已经确定了21世纪的三大任务,其中之一是实现祖国统一。举办奥运会与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不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5·17声明”说得很清楚:“在中国人民面前,没有任何事情比捍卫自己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重要,更加神圣。”其次,美国不会支持“台独”。11月19日,一名美国高官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后4年布什政府将实行更强硬的对台政策,以免台海局势持续紧张。第三,岛内民众绝不会答应。李登辉刚一抛出利用奥运会闹事的企图,台湾《联合报》就提出了质疑:“明知道届时大陆将达到最强盛的状态,却偏要怂恿政客们在那一年宣布台湾建国,岂非摆明了硬拼蛮干,不把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眼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