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怕脏不怕臭,就到那里去工作。”在设于泰南攀牙府德古巴县长区寺的一个临时尸体处理点,新西兰籍协调人的话并未让中国DNA鉴定专家组的成员退缩,尽管他们前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DNA帮助灾区辨认尸体。
如今,他们已经开始了在灾区的DNA取样工作。二日那天,尽管一个临时DNA鉴定中心已经基本搭建好,因相关设备还在曼谷,做DNA鉴定工作的安排还是只得搁浅。从普吉岛上乘直升机来到灾区第一线的中国DNA鉴定专家组成员,本可以回到普吉岛上养精蓄锐,却没有撤回待命。
“不想白来一趟。”就是这么简单的理由,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邓亚军博士和她的队员一道,主动协助泰方处理遇难者尸体。
前一天,元旦佳节,也就是抵泰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里,他们已经在这个县的另一座寺庙里协助处理了五十具海啸遇难者尸体。由于语言障碍,不能用泰语记录验尸情况,他们无法独立进行尸体处理,而只得从旁协助。
海啸死亡者的尸体处理,需要标明发现尸体的时间、日期和地点,为每具尸体编码,详细记录包括相貌特征、伤口情况、手术痕迹、身体异常情况等验尸的重要信息,用数码相机给尸体拍照,收集好并仔细整理死者的遗物……虽然这些仅是普通医护人员就能做的活,但专家组的博士们毫无怨言,主动参战。
走近一具具尸体,要忍受尸体散发的恶臭,忍耐炎热天气下穿着严严实实隔离服的汗流浃背。年纪轻轻的他们,最大的才三十二岁,最小的年仅二十二岁,依然任劳任怨,首先想到的是“尸体腐烂厉害,将给DNA鉴定增加难度”。
“我们没有订返程机票,将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在灾区的停留时间。我们是来开展人道援助的,只要灾区需要,我们就将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邓亚军博士和她的同伴以自己的行动,验证了自己的“豪言壮语”。
因此,中国驻泰国大使张九桓亲赴灾区看望中国救援人员时由衷感言:“你们的行动是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这种崇高精神让我钦佩。”
“刚开始时,海滩上只剩下了我和我的人,逃生的人都跑到上面去了。一个小时后,当地人、外国游客都跑来帮忙,帮忙送伤员去医院。而且,灾情发生后,外国游客自发到善堂捐款救灾。”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普吉善堂蓬莱十逍阁主席王开创的脑海里,令这位继承父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华裔感动不已。
在泰南海啸灾区,象邓亚军博士一样的国际援助人士还有很多,如来自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各国的医疗专家、法医专家、搜救人员。泰国大小社会公益慈善机构的救助人员,也从全国各地奔赴灾区。
他们活跃在灾区各个角落的身影,还有源源不断流入泰国的救灾善款,在灾难面前闪耀着宝贵的人性之光——团结互助,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