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评价干部、选拔任用干部?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坚持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目标,逐步形成了“民主推荐、公开测评、群众提名、差额考察、充分酝酿、票决产生”的干部选拔任用
基本规程,着力解决了“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把民主、择优、规范贯穿于干部工作全过程,实现了选人用人主体、标准、规则三个新转变。
抓住三个“民主”环节,使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被选拔出来
齐齐哈尔市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总人口500多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干部队伍建设显得突出而迫切。
齐齐哈尔市市委领导班子的态度坚决明确,郑重地提出“重实践、重政绩、重公论,大胆使用那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不惹事、不整事的人”,就是要选拔任用政治上可靠、千方百计谋发展的人。
以群众推荐、评价干部为重点,在干部测评、提名环节发挥民主。他们对出现的空职岗位,市委领导层不框定目标,不指定对象,而是把岗位在全市登报,向社会公开。用人单位组织、用人单位群众、干部本人及市级领导、市委组织部都可以推荐,这就大大拓宽了选人视野,给更多的人平等竞争的机会。在推荐报名的基础上,凡符合竞争资格的人选,均在用人单位由全体干部职工(大单位为中层以上干部)进行民主测评。测评前把竞争人选的简历、现实表现和工作实绩材料印发给全体参评人员,根据岗位要求拟定能够测评干部多种能力的题目,由市委组织部组织现场测评,当场公布得分结果。
以差额考察为重点,在干部的考察、酝酿环节发扬民主。根据群众测评结果,按得分多少每个职位选择2名以上人选进行考察,考察组到考察地发布考察预告,并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查阅资料、专项调查等方法,对差额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考察,向市委提出使用建议。在酝酿环节,对所有拟提拔任职的人选,征求主管市领导和市纪委的意见,然后由书记办公会议讨论和酝酿,确定提交市委常委会议的干部任免方案。
以实施票决为重点,在决策环节发扬民主。对于提交常委会决策的干部,市委书记、副书记和常委一样,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等额或差额表决。而且按规定常委必须到会2/3以上,票决的干部得票必须超过常委总数的半数以上才能通过。
通过三个环节,市委把干部的推荐权和提名权交给了群众,把考察、决策权交给了组织和集体,使一些领导并不很熟悉、但社会公论优秀、群众拥护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2003年5月以来,市委先后13次对78个县级领导职位通过新机制、新方式进行选拔,有542名干部参加竞争,67名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到职后都表现突出。
由依靠抽象的原则、方针向更加注重实绩、实践转变,把择优贯穿于干部工作全过程
齐齐哈尔市市委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实践中,把抓企业、搞招商和为群众办实事的实绩作为确定后备干部的重要基础。
市委规定,没有抓企业和招商引资实绩的,不能列为后备干部;已列为后备干部的,两年内如果没有实绩,不再列为后备干部。为了锻炼培养干部,2003年11月,齐齐哈尔市选派了47名副县级后备干部到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挂职,全程跟踪服务;选派了24名县级后备干部到上海、青岛、厦门等12个城市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招商。截至去年6月末,71名后备干部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2项,完成引进资金28763万元,已到位14822万元。这方面业绩突出的干部,都得到优先提拔和重点使用。而因为没有抓企业、搞招商实绩,全市先后有102名后备干部被取消了后备干部资格,有几十名干部失去了提拔重用的条件。如今,“凭实绩论英雄,以发展定升迁”的导向在齐齐哈尔市更加深入人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更强了,服务中心工作、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更好了。
选人定好规范,建立长效机制
齐齐哈尔市市委坚持选人先定好选人标准和规则的思路,对干部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完善和创新,形成了6大类16个方面共200多条干部制度。
市委在深入考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订了《市委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实施细则》,用以具体指导全市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在此基础上,先后制订实施了《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工作方案》、《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任免干部实施无记名投票表决制的实施办法》、《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试行办法》等,在选人用人的规章上,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把制度创新贯穿始终,解决了如何管理和监督选人用人的问题。通过健全和创新制度,使全市干部工作的规则更具体了,组织部门的工作更规范了。
两年多来,齐齐哈尔市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同时,还积极推进了事业单位领导选任体制的改革。全市选聘事业单位行政首长1964人,其中竞聘上岗占68.3%、公开招聘占6.7%、民主选举占15.1%,三种方式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