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否发展核武的问题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美国监控台湾的核能研究动态,几乎也用尽了各种手段。这个被钱复称为“猫捉老鼠的游戏”的美国“查核”动作,从1976年一直到1981年台北重新取得谅解,至少持续了近5年。据了解,台前“监察院长”钱复在自己写的回忆录中,披露了这一核武疑云。
据台湾媒体报道,钱复的回忆录即将出版,其中以数页篇幅,概述1976年前后台湾的核子研究与美方关切的折冲过程,文中涵盖时间大约在1976到1980年之间。由于这段时间里有关核能研究所研发核武的情况,迄今欠缺史料可稽,钱复的回忆,堪称极具参考价值。
钱复在书中提到,1980年1月31日,美方告知,龙潭“中科院”营区附近,台湾进行了与核子武器发展有关的“高爆”试验。美方还到现场勘察,用鼻子闻、挖了泥土回去分析,证明确实有高爆试验。
据了解,钱复所说的地点在台“中科院”附近一条飞机跑道的碉堡,应是现在陆军总部旁边的航特部基地,也可能是“国防大学”校址的废弃八德机场。
钱复在书中并指美方一直注意台湾核能研究重心、“中科院”第一所(核能研究所),特别是台湾核能燃料“再处理”能量,认为是秘密处理用于制造核弹的原料。美方不时为此找麻烦,其间《华盛顿邮报》于1976年8月时曾以首版头条报道《台湾被视为再处理核子燃料》,9月再刊出社论《台湾对核子的新承诺》。
据了解,美方关切“再处理”的原因,是因为核武器的钸或铀原料,浓缩度需要达到95%以上,这种物资受到国际管制,只能自行浓缩提炼。相较之下,核能电厂用于发电的燃料棒也叫“浓缩铀”,但只有3%左右,两者相差很远。报道说,不可讳言,台湾也想累积制造核弹必须的钸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