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上午10点15分,96岁高龄的朱巧妹,带着未了的心愿走完了她艰苦的一生。此前,朱巧妹老人是上海已知惟一健在的中国籍原“慰安妇”,也是国内年纪最大的原“慰安妇”。
在崇明庙镇镇剧场街上,穿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子,我们来到了老人生前居住的地方。一间简陋的砖瓦房,20平方米左右,里面除了一张床外还有两张八仙桌。一张桌上摆着老人的灵位和一些祭奠老人用的水果、糖。另一张八仙桌上放着老人生前的衣物。来送老人的邻居挤满了房间。
一袭黑色呢子大衣,红裤红鞋,蓝围巾,朱巧妹老人就这样安详地走了。老人今年已是96岁高龄,辞世时除远在沈阳的大儿子没有在身边,其他的儿孙都在。按理说,老人应该是走得无牵无挂,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朱巧妹老人是带着一个未了心愿走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走得不清不白”,她希望法院能还她一个清白,让她死也死得瞑目。
“我同你讲,你今后告诉法官,告诉他们我的遭遇,还我一个清白!”这是近几年朱巧妹老人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大年初五开始,老人已经不能说话,意识也有些模糊,但是还是会抓着晚辈的手,想要说点什么。“她还有个心愿未了,想法院还她个清白。”老人的儿子周鑫告诉记者,老人走的时候意识已经有些模糊,基本不能讲话,耳朵也已听不见,但是透过她的眼睛还是能看出她还有心愿未了。
当提及老人曾是“慰安妇”的往事,邻里们都表示了宽容和理智。“那不是她的错,全是日本人坏,没人性!”71岁的朱允芳老人气愤地说。自从老人的往事被公开后,镇里的人都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对老人的遭遇表示同情。
慰安妇问题研究不乐观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的苏智良教授在得知老人辞世后,立即带着学生从上海赶到崇明送老人最后一程。他告诉记者,朱巧妹老人的辞世意味着慰安妇研究工作又失去一个重要而有力的证据,不过朱巧妹老人生前已将自己的遭遇叙述出来,并于2001年做了公证。
据悉,2000年我国举办了第一个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国际研讨活动,国内首次为慰安妇做了法律公证。2002年、2003年陆续有十多名老人站出来承认自己曾是“慰安妇”。但是,苏智良表示,很遗憾的是该项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停滞状态。
“建造慰安妇纪念馆的事情至今没有着落,公证工作也从去年开始全部停止。”苏智良教授表示,“目前,只对海南、湖南、武汉、上海4个省的近20位老人的遭遇进行了公证,还不到已知人数的1/3。”据了解,目前内地已知的原“慰安妇”人数有60位左右。公证的停滞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资金。苏教授表示,人们应该更多关注这些老人,关注这段历史。随着时间流逝,老人一个个离去,如果没有了见证历史的人,也就没有关于那段历史的记载,历史或许将被篡改。从2001年公证工作开始,先后有近20位老人辞世。
在已知的原慰安妇中,上海一共有5位。除朱巧妹老人外,目前只有两位朝鲜籍老人健在,其他两名中国籍老人已先后于2002年和2004年去世。
国人应直面慰安妇问题
“慰安妇”这个词语意味着“耻辱”。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并且首先从上海开始实行慰安妇制度。1932年1月,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虹口指定了四个“慰安所”,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慰安所”。
“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是不容否认的,但是日本法院和日本政府却不愿承认,这让人不能接受。”苏教授说,国人应当更多关注这些曾被伤害的老人,她们曾经受到巨大伤害,让更多的受害者站出来,证明那段屈辱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