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道”与解放“三产”
从更大的方面看,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个公共服务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也是一个完善政府“治道”的进程
2004年12月中旬,杭州一家两年前从事业单位改制过来的民营企业,年终盘点业绩时,分管财务与成本控制的副总经理露出一丝笑意:2004年,该企业的产值比改制前的2001年增长360%,利润增长了600%以上。
改制后竞争力增强
事实上,这家事业单位的改制还不算最成功的。
浙江华汇集团改制之前是绍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1999年改制时,股本金只有300万,产值1000多万元。到了2003年,这家企业实现产值4.2亿元,拥有20多家参股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元。
原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老员工、现浙江华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毛伟芳回忆说,当时院里的效益不算差,但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在旧体制下,大家没有太多事业心。
她总结浙江华汇的改制的经验是:通过产权和股权改造之后,把吃大锅饭的事业单位改制成了面向市场的事业共同体,员工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事实上,因为事业单位改制而获得成功的转制企业,在浙江还有许多,比如开出全国第一家出版物跨省连锁经营公司──博库书城的新华书店,在改制并吸引民资之后,业务和利润快速增长,竞争力大为加强。
当谈到事业单位改革,到底有什么好处时,几乎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减轻财政压力、提高投入效率,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到真正的公益事业上去”。但有学者认为,事业单位改革只要操作得当,将可带来生产力大解放。
根据浙江省政府一位权威人士的说法,90%的事业单位在改制后,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科教文卫是一块大蛋糕
今年年近50岁的王艺平,6年前从浙江一家省属事业单位辞职后,与人合作开办了一家文化体育策划公司,生意蒸蒸日上。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中国正处于文化体育消费的上升期,但现在全国大多数的体育、文化团队属于事业编制,不可能按照市场化运作,它们提供的文化和体育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他举了一些例子: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美国好莱坞大片热、2003年皇马访华、2003年的百老汇歌剧热、2004年NBA访华、2004年上海F1,都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这说明中国消费者对文体产品的需求很大,但中国却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文体产品,所以只能进口。
据报道,在美国,NBA职业联赛每年可以创造数百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整个美国的体育产值,在90年代末期就达到了3000亿美元。文化产业更是发达。
老王说,“文体事业单位改革和文体体制改革能顺利开展的话,我认为文体产业在GDP的比重肯定会大幅飙升。我们这些人,也将面临着历史性机遇。”
台州市民营博爱医院院长孙捷谈起了改革之后的医疗产业前景:“现在,中国的医疗服务主要还是由各级政府下的事业单位体制医院提供的,无论服务质量还是品种,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中国不少富豪生个小病就到国外就医,香港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内地产妇,在上海的台商一生病就往台湾跑,这说明我们的医疗体制已严重满足不了新型消费群体的需要。”
据报道,医疗行业加上附属的医疗保险行业,为美国创造了120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
这位院长认为,在中国,一个将公共医疗和一般性医疗、特殊医疗分开的新体制终将建立,届时,公共医疗将由各级政府下的事业单位提供,一般性医疗服务将主要由社会医疗提供,特殊医疗将全部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
能否改变第三产业畸形
中国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提供教育、医疗、科研、文娱、体育、民政等公共服务。目前中国有各类事业单位130多万个,有从业人员3000万人,占有1/3的国有资产,中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各类事业单位,其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
但据“世界银行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的初步研究成果表明,拥有中国60%的专业人才的事业体制为主的行业,创造的GDP却只占了5%—10%。
和这种新“脑体倒挂”对应的是中国经济结构中的第三产业“30%”定律。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世界GDP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但是,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极为缓慢,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始终徘徊在30%上下。
有学者把矛头对准了体制弊端。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传统事业体制,已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特别是科教文卫等行业的发展。
有观察人士指出:“如果说,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的第三场改革,那么,事业单位改革也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又一次生产力大解放。”
但是否仅仅通过改革事业单位,就能使中国第三产业上一个大台阶呢?显然这是太过简单的设想。不是说都变成了企业,就可以打造出千百个张艺谋和姚明。
公共服务创新呼吁政府转型
从更大的方面看,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个公共服务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也是一个完善政府“治道”的进程。
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人们对各种公共服务的需求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以发展服务行业拉动需求,进而扩大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甚至社会危机因素也随之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就要改革政府及事业机构,建设同改革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全社会提供统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行政管理学者毛寿龙进一步指出,通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日益有限的政府职能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日益法制化的政府行为、日益民主化的政府决策、日益公开的政务信息,日益以公民和社会组织多中心自主治理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这一切使中国政府的治理之道即“治道”发生了大规模变化。事业单位改革是这一进程的又一重大举措。
也有学者指出,在政府转型还有待完成的情况下,事业单位的改革仍然面临困难。15年前海南省进行了轰动全国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当时推出了两大措施,一是除工、青、妇外,其他社会团体都要在3年左右时间里全面走向社会,二是把80%的事业机构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但是,由于政府改革未能完全到位,这两项改革未能很好推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