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西藏政协委员在讨论中认为,这话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看病难难在哪里?又如何去解决?委员们的建言很是积极。
加大投入 强化农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民族地区由于自身财力方面的原因,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绝大部分靠国家投入。这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投入,广大农牧区缺医少药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是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基层医疗设备短缺,许多乡镇仍然靠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老三件”开展工作,再加上农牧区地广人稀,就医不便,造成“小病不看,大病没钱”。
据了解,疾病正成为农牧区农牧民致贫的主要原因。
“十五”期间,西藏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改扩建,通过各种渠道新建扩建了乡镇医院233个,占西藏692个乡(镇、街道)卫生院的三分之一,仍有三分之二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得到改造建设。因此,加大对农牧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之举。
以人为本 加强农牧区卫生队伍建设
农牧区医疗卫生改革,是医疗行业改革中难度最大的一项。由于基层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再加上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等原因,导致现有的人才留不住,新人又不愿进,卫生技术人员在职人数与编制数相差甚远,缺医在农牧区表现得相当突出。西藏每千人才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3人。绝大部分乡镇只有靠聘用乡村医生维持基本运转。
基于上述原因,政协委员们认为,农牧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重点,是卫生队伍建设。一是以提高待遇,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营造拴心留人环境;二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医院锻炼,三是加强对乡镇医生的技能培训,确保队伍建设,队伍素质的提高。
寻找出路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3年8月1日,西藏在农牧区施行了新的医疗管理办法,也就是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部分地区财政承担部分不能足额及时到位,农牧民的初级医疗保障无法兑现,农牧民因此对合作医疗能否长久持怀疑态度。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牧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牧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基本做法是,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以家庭为单位按每人每年10元缴到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用账户,同各级人民政府每年每人补助的20元一起形成合作医疗基金,存放在由县级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确定的国有商业银行或农牧区农行基层营业所管理。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每次到县(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可直接报销部分医疗费用。
应该说,这一制度的出台,是广大农牧民的福音,但农牧民群众由于种种原因,不一定认识到位,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宣传教育和组织引导,使广大的农牧民自觉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这样一来,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