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到北京,中国政府仅仅在英国宣布召回污染食品5天之后,就在全国展开全面抽检,并在10天左右查获出问题食品。效率之高令人惊叹。但愿这次事件不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食品安全问题宣战的号角。
启示一:监察工作高效有效
仅仅在英国宣布召回含有苏丹红食品5天之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质检部门加强对含有苏丹红食品的检验监管。又在半月之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抽检行动,最终取得成效。如此高效率值得称赞。
亨氏辣椒酱事件让人联想起去年底发生的名牌食用油"丑闻"。虽然在那次事件中,有关部门的食品信息发布操作机制引起争议,但不管怎样,一些名牌食用油酸价超标,也是在一次食用油质量抽检行动中发现的。食品市场频频出现的抽检行动说明,当下国内对于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正不断加大。
然而,这次食品污染始作俑者虽然出自英国,广州污染的源头却很可能牵扯到国内为数众多的中小作坊。由此可能折射出食品安全,特别是食品配料,的潜在风险。
启示二:亨氏等公司处理危机比较轻率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月23日发出紧急监察通知,当天麦当劳、亨氏公司和联合利华等在英国涉嫌企业就发表声明,声称在中国的产品没有受到影响。
亨氏的声明说,亨氏在中国销售的是中餐调料,不仅完全在广州生产,而且所用原料全部为本土采购。美国亨氏集团公司在英国的亨氏分公司只涉及其中2个品牌的共5个产品,亨氏英国方面正在全面回收受影响的产品,而上述的5个产品从未在中国境内包括香港、台湾等地区销售。
而麦当劳在英国涉嫌的产品(调味料)包括麦当劳西部烧烤调味汁、凯撒调味汁(低脂肪型)、地戎芥末蛋黄酱等多种调味料,同样在23日当天信誓旦旦表示,英国麦当劳所涉及的调料也绝对不可能在中国销售。
然而到了3月4日,北京首先检出亨氏“美味源”辣椒酱含有“苏丹红一号”,次日广州又检出大批亨氏涉嫌食品。
此时亨氏迅速展开产品召回行动,但是在对外宣传时,中国外事经理王立志王立志辩解,当初“苏丹红一号”发现时着重对在英国发生问题的产品进行追踪调查,而此次检出的是亨氏在中国广州收购的调味品子公司亨氏美味源所生产的产品,问题原因是原料供应商广州辉和科技有限公司未按规定将所含添加剂都公布出来,其提供的辣椒精被检测含有“苏丹红一号”。
而且,王还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加大抽检力度,对行业原材料进行控制,也要严惩那些不法之徒。”
出现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或许原因很多,但亨氏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程序出现漏洞是不争的事实。而亨氏避嫌在先,辩解在后,处理这次危机的态度相当轻率。
启示三:“苏丹红”下面的食品配料问题
亨氏美味源的供货商是广州辉和科技有限公司,而辉和的辣椒精是由广州市田洋食品有限公司提供。根据资料显示,广州市田洋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在中国的调味品行业做了十几年,在全省以及全国的网络很大。问题辣椒精不仅流向广州辉和科技有限公司,还有许多省内、省外的企业。田洋食品的辣椒精的供货商是其广州增城的子公司。层层追溯下去,则是占全国100多万食品生产企业70%的家庭小作坊。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调味品都没有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不法生产厂家却占据相当的份额。像非常受消费者欢迎的豆豉就没有标准“制约”,而酱油、鸡精也是近一两年来才有了行业标准。因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对此更是直言不讳:“目前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2个品类1500多种,正确使用这些添加剂可以改进产品的色香味等。但是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超量使用添加剂,甚至将化工用品用在食品生产中。而媒体曾经曝光过的部分广西北海不法商贩为了使生产出来的虾米更好看,使用双氧水、敌百虫和大量胭脂红等物质浸泡虾米绝不是个案。
我们希望,尽管“苏丹红一号”事件本身对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暂时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愿其会引发有关管理部门细化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从而打击那些不法生产企业,让百姓不再担心以何“食”为天。
“苏丹红”污染食品事件追溯2004年6月14日,英国向消费者和贸易机构发出了警示,在超市食品中发现含有潜在致癌物的苏丹红1号色素。2005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管理局宣布收回受非法致癌工业染料“苏丹一号”污染的359种食品。2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紧急通知,在全国展开对含有苏丹红食品的抽查行动。3月4日,北京在亨氏公司批次为“2003年7月7日”的“美味源”牌金唛桂林辣椒酱中检出“苏丹红一号”。3月5日,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进一步检测,亨氏美味源产品中含有“苏丹红一号”的样品数由原来的两个增加到6个,涉及到亨氏美味源的两种产品。
关键词:苏丹红一号“苏丹红一号”型色素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这种色素常用于工业方面,比如溶解剂、机油、蜡和鞋油等产品的染色。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苏丹红一号”会导致鼠类患癌,它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