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造就了弱势矿工
温家宝总理在代表国务院向5日开幕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预防和减少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作为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任务。温家宝表示,2005年中央政府将安排30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的安全技术改造,以切实改善中国的煤炭生产安全状况。
“形势严峻,我们的基础太薄弱了。”潘伟尔说,“煤矿的问题是供需失衡,超能生产太多而投入不足,欠账太多,矿工的安全问题自然产生”。
据潘伟尔保守估计,煤炭安全欠账在1000亿以上,其中主要在中小私营煤矿(700亿以上)。国务院投入的30亿主要投向国有大矿,可以说只是杯水车薪。
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误差是造成矿工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矿工收入和社会地位下降的症结又在哪里?自国有煤矿取消了内招、接班等制度后,农民工就成了矿工主力,劳动力来源的充分,导致矿工市场供大于求,工资水平直线下降。另外小煤矿的大量设立也是煤矿工人“受害”的重要因素。
“部分小煤矿有腐败后台,由于分配制度的畸形,工人根本参与不到高额利润的分配。”接受采访的专家称。
潘伟尔认为,去年生产的19.56亿吨煤,有安全保证的大概有12亿吨,安全保障不完善的5亿吨,而小煤矿生产的几乎全无安全保障的2亿吨正是安全事故的“大头”,也就是说,这2亿吨煤是真正意义上“沾满矿工鲜血”的黑色金子。
可以说,经济判断失误、腐败、分配不公等因素共同“造就”了矿工这一弱势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