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兴良辞去镇计生办主任职务,回到村里当党支部书记。他率领村民兴修水利,治沙造林,创办工副业,使一个穷村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富裕村
从“镇官”到“村官”
阳春三月,大地披绿。在鲁西冠县杜行村所见所闻,令人振奋:一块块墨绿的春田春意盎然,一条条路旁林木参天,一座座厂房崛起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
1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而如今,却成了闻名鲁西的富裕村。说起村里的巨变,村民们无不称赞“村头”路兴良。
1995年初春,时年28岁的路兴良毅然辞去待遇丰厚的镇计生办主任的职务,回到故乡———杜行村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情况令人焦虑:农田水利条件差,近千亩沙荒地荒芜,农民收入较低……
路兴良心里最清楚,农业要高产,治水最关键。于是,他从县上请来打井队连夜施工。谁知钻机打进百米深时全是胶泥层。谁都知道,无沙就无水,此地打不成井。路兴良不信邪:“三步一换土,我就不信地下没有水!”打井点换了几处,地下情况依旧。路兴良豁上了:“打进百米就下管,如不出水,全部损失算我的!”
奇迹终于出现了,在百米深的泥层下管之后,井水如泉涌。于是,他和村民们一起筹资金、购物料,先后打机井90眼,使全村平均50亩地一眼机井。实现机井水利化之后,他又组织全村干部群众开挖沟渠8000余米,修建涵洞13座,终于将黄河水引进这片干涸的沙土地,全村3800亩耕地实现了井河灌溉双保险,农业增产有了保障。他们种植的花生、小麦和玉米连年丰收,花生平均亩产400公斤,粮食900公斤,农民收入大幅度上升。
杜行村西北有片“鬼见愁”的沙荒地,沙丘连绵,茅草丛生,沙荒面积逐年扩大。路兴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沙荒不治,危害无穷”。在路兴良的带领下,全村500多名劳动力挺进沙荒滩,人工与机械联合作战,平沙丘,填坑洼,铲茅草,奋战一冬春,终于将这片沙荒地平整成平展展的良田。接着,他将村“四旁”植树、责任到户、受益分成的经验运用到绿化沙荒上来。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将800亩沙荒地建成了速生丰产林。沙荒地变成了绿色宝库。
杜行村北靠全国著名的烟店轴承市场,发展轴承加工业得天独厚,村民们又有房屋装修的传统技术。为何不借势发展,走以工强村富民的路子?村“两委”采纳了路兴良的建议,决定平整南环路附近170亩废弃坑塘,用于兴建工副业,并在场地、用电、用水、通信等方面提供方便。同时,先后投资88万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柏油路网络。此举,很快吸引外来企业落户。到目前,全村70%的劳动力投入到工副业生产中来。2004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达到2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0元。
乡镇干部中的“4050”人员往往农村工作经验丰富
减人的时候最难受
3月24日,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墙上挂着毛巾、地上摆张单人床的副乡长办公室,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马刚乡党委副书记王凤武对记者说在乡镇工作“锻炼很大”。一个办公人员插话说:“王书记刚上任,名片还没来得及改。”
谈到乡镇干部的形象,王凤武认为现在一些大学生充实到乡镇,乡镇干部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乡镇的政府职能也有了大的转变,尤其在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后,基层干部都松了口气,“现在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为农民服务。”王凤武强调说。
谈到乡镇体制改革,这位说话深思熟虑的副乡长卡了壳。短暂的沉默之后,王凤武憋出一句话:“大家都人心惶惶的。”据他介绍,马刚乡有在编人员47人,按要求须分流17人。其中主要针对年龄偏大的“4050”人员,这些人大多没有什么技术,但工作经验丰富。“4050”人员和农民与村干部都熟,有时候两家闹矛盾,他们到了以后两边说上几句就好了。“现在方案还没有定,减人的时候最难受,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王凤武坦言。
新城子区旅游局局长马春清要爽快得多。老马在乡镇干了十几年的党委书记,对于乡镇干部的酸甜苦辣,老马概括为受“夹板气”:上面指标压,底下百姓骂。推行计划生育,乡镇干部挨骂。现在全国人口控制住了,却没人提乡镇干部一句。老马语含不平,“这也是一个如何客观评价乡镇干部在农村改革中的作用的问题。”
对于眼下的乡镇体制改革工作,马局长认为很有必要。但是,马局长担心乡镇体制改革中“合乡并村”遗留的债务能否处理好。据他介绍,现在不少乡镇、村屯的债务关系比较复杂,“有欠别人的,也有别人欠自己的。”这些历史遗留债务往往是陈年老账,但是老百姓心里很清楚,不能糊里糊涂地一笔勾销。“乡镇政府、村屯组织欠的债要还,不然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拖欠的提留款、农业税也应该还,特别是对于那些恶意拖欠的‘钉子户’,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否则就会损害社会公平,影响农村稳定。”马局长表情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