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一群先民在聊河之滨筑土为城,泽水而生;当运河之水滔滔涌来的时候,这片泽国水乡真正润水而兴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过了济宁,就是东昌。
东昌湖里胭脂影
聊城号称"江北水城",烟波浩淼的湖泊,流光溢彩的河流,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水的灵气,这里不但有京杭大运河等30多条河流在市区纵横交织,而且还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市内湖泊东昌湖。东昌湖曾名胭脂湖,和杭州西子湖、南京莫愁湖并称为"三大美人湖"。
《聊斋志异》有一段美丽的故事:东昌湖是美女胭脂浣纱的地方,胭脂在水边洗衣的时候与英俊潇洒的秀才鄂秋隼相遇,两人一见钟情,本欲配成佳偶,不料却好事多磨天降大祸,阴错阳差地卷入一桩杀人命案,两人受尽牢狱之灾。幸得山东学政施润章智破此案,才洗清了不白之冤。最后县令做媒,胭脂嫁与鄂秀才,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聊城,登上光岳楼举目四望,东昌湖辽阔的水域映入眼帘,环城湖西北片有湖心岛,岛上建有望月亭,该亭六柱拱托,重檐下石壁上绘有《胭脂》故事连环画,画面人物栩栩如生,胭脂姑娘娇媚的面容、轻灵的身姿映入湖水,若隐若现,如临仙境。
聊城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沉淀在东昌湖里的历史传说还有许多:人文始祖黄帝在黄河流域传播文明的种子,把战败的蚩尤首级葬于聊城寿张;舜帝主持建造的宏伟都城埋藏在景阳冈的黄土之下;商代名相伊尹在有莘之野耕种多年,修养才华......相传,很久以前聊城一带下起了滂沱大雨,瓢泼盆倾连下了10天,平地一片汪洋,在城南百余里处黄河又决了口,围着城池冲出一个湖来,辽阔无边,深不可测。有一年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带着仙女仙童云游至此,见这偌大湖面清澈透明,映出五彩霞光,留恋多时不肯离去。这时随行而来的雌凰仙子看出了王母和玉帝的心思,于是奏道:"如此数千亩碧波胜过天庭瑶池,何不令小仙在此种花植树、建亭设苑以供游憩之用?"王母、玉帝应允了此事,从此雌凰仙子留于当地,湖中于是有了六角攒尖飞檐亭,奇花异草遍布,岸边则绿树成阴,柳浪翻滚。
历史传说常常能找到现实的依据。东昌湖最早修筑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当时引黄补源,湖水于是千年不竭。到了元代,东昌湖又引来了运河水。穿越聊城城区的运河,南起龙湾,北迄北坝,全长5公里,中间设有一闸,不仅南北货运必经聊城,而且"达官富商皆取道于此",由于船多,时常发生堵塞,于是闸口以东又开出1公里长的"越河",越河上先后架起12座形状各异的小桥,称为"十二连桥"。明清两代,运河与越河一带,船如梭,人如潮,店铺鳞次栉比,作坊星罗棋布,"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关东",这样的繁盛一直持续了400多年。
"状元归去驴如飞"
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了绿意;河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了文化的亮色。黄河哺育的农业文明和运河滋养的商业文明在聊城交汇,鸿儒卿相、文人骚客在这里驻足,文化的繁盛盛极一时。明清两代运河繁盛之时,聊城考中状元3人,进士99人,举人439人。"计出清乾定"的清朝开科状元傅以渐最为人知晓。
清顺治三年(1646年)开科大考,傅以渐以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首夺大魁。朝廷在太和殿举行了盛大典礼,顺治皇帝赏赐恩荣宴,官授翰林院修撰,给六品朝冠,带金质花,拨发60两银子供造状元牌坊,又特地打开午门之正中大门,让傅以渐和榜眼、探花踏着中路出紫禁城。此非凡之礼仪,连亲王宰相也不能享用。
傅以渐是竭诚尽忠的贤臣良相,也称得起廉洁奉公的清官,"位居相位,食不重味,衣皆再浣,无异寒素"。他在朝中虽官居显耀,却以简朴无华著称。别的官员骑马坐轿上朝,他却以驴代步,来往于官廷之间,一日被顺治皇帝偶然看见,大笑,遂赐画《骑驴小像》,图绘状元傅以渐骑驴之状。顺治皇帝在御笔画作上还题《云龙山下拭春衣》诗一首,改末句的"马"字为"驴"字,即"状元归去驴如飞",一时传为佳话。后人借题发挥,曾有演义诗一首:"阁老骑驴来玉殿,康熙引缰走在前。若非太保展雄才,清鼎岂能安如山!"
喝运河水长大的傅以渐当官而没有官气。相传,傅以渐为官之后,家里人和邻居因一墙之宽的宅基发生了纠纷,后经官动府打开了官司。家人告到傅以渐那里,傅以渐挥笔写了四句诗,让人火速传送到东昌家中。诗云:"千里来书皆为墙,让他几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讲明官宦人家应以仁义为重,不能以势压人。家人见他说得有理,就撤回状子,主动将宅基界线退让三尺。邻居见状,感动之余也主动退让三尺,空出了一条六尺宽的胡同。周围民众称赏此事,遂将这六尺胡同称为"仁义胡同"。
八大会馆见繁盛
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聊城又多了一处景点--光岳楼,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现在光岳楼上的主要构件还都是明朝的遗物,特别是32根直径0.6米的楼身檐柱是当时从苏禄国(现在的菲律宾)进口的,由运河辗转运来。
聊城的文物古迹大都与运河有关,坐落在古运河边的山陕会馆就是古运河繁盛的有力见证。当年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漕运繁盛,运河两岸的商业兴旺,本地与外籍的殷实商业资本多集中在太平街、双街及越河一带,外籍商人的会馆也集中在这里。江西会馆、苏州会馆、武林会馆等,有20多家会馆,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家,号称"八大会馆"。山陕会馆位于双街至龙湾船只停泊最多的地方,当年来聊城的山西、陕西商人有千人之多,资本也最雄厚,所以山陕会馆气魄也最大。那时,会馆每年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要演戏娱神,并免费接待群众,每逢演戏总是人山人海,山陕会馆的花灯最吸引人,有350盏之多,其中一对大蜡烛五尺多高,直径也有一尺,点燃可几天不灭。当时有个掌蜡的姓齐,身体矮胖,不足殿前的大蜡烛高,所以大伙跟他开玩笑,叫他"齐大蜡烛"。
聊城人喜欢听戏大概与各个会馆的"奏雅宣和"、"宫商翕奏"有关。聊城过去曾有戏台十余处,常年不断演戏,其中建筑最好、形体最大的要数山陕会馆的戏台,因而它的利用率也最高,戏台旁有一副对联:"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万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庆升平",就是极好的写照。各种民间戏曲班社都以能在这个戏台上演出为荣,至今保留着的各地戏班题写在墙壁上的剧目就有百种之多,这一百多个剧目,以聊城地名为戏名的就有三个:《东昌府》、《海会寺》、《李海务》。
在外地人看来,过去的聊城人"好酒尚武"。"好酒"的遗风尚在,"尚武"则有许多故事流传下来。当年运河繁盛还带来了聊城镖行的兴盛,最有名的镖行是"窦家镖行"。"窦家镖行"有许多声名远扬的事迹,但最扬名的一次是由裹着小脚的窦小妹完成的。当时,窦家男人都护镖在外,只好由窦小妹护送万两黄金进京,路上女扮男装的窦小妹与响马盗黄天狗相遇,经过几番交锋,黄天狗甘拜下风。"窦家镖行"因为窦小妹的事迹更加声名大振,在当地镖行中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