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贫困农民需要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更渴求得到决定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决策权。过去我们搞扶贫开发,往往是政府部门指定项目,干部指挥甚至强迫农民去干,非但效果难如人意,部分农民错误地认为扶贫就是政府部门的事情。现在是农民自己给自己作主,参与扶贫的热情很高,效果也自然更好。”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景泉乡女乡长杨钧霞感慨地说。
在过去的4年多时间里,一种允许贫困农民自己选择并实施扶贫项目的扶贫新模式,迅速在甘肃省贫困乡村“落地生根”,有效地激起贫困农民内在的发展欲望,大大加快了他们摆脱贫困乃至增收致富的进程。
这种扶贫新模式名为“参与式整村推进”,即政府以招投标方式确定重点贫困村后,村民们便被组织起来召开全体大会,采用民主投票选举的方式推选出自己的代表。这些代表与干部分析致贫原因,找出脱贫办法且提出开发项目,经相关部门和专家评估论证后,再交给全体村民大会民主表决。最后,政府根据村民意愿和实际制定出全村的扶贫开发规划,再交付村民项目小组负责监督实施。
联星村是景泉乡一个偏僻的贫困小山村,2004年初被确定为重点贫困村。召开项目公决大会那天,村里最大的一块麦场上摆放起了七八个竹筐当“票箱”。因为有些群众不识字,干部们就用画图的办法来解决,如贴上羊图画的竹筐表示养羊项目,贴上牛图画的竹筐表示养牛项目。
按照政府扶贫部门的规定,每户农民只能选择4个项目。全村145户农家的145名代表,在扶贫专家和县乡干部的帮助下,将手中的“选票”――土豆,分别投进了表达各自的愿望的“票箱”。村民们用土豆民主投票公决的结果,养羊、养牛、种土豆和建沼气池成为村里第一批要上马的项目。
作为村里唯一的妇女代表,39岁的张菊兰手中的四张“选票”,正好投进了代表养羊、养牛、种土豆和建沼气池的4个“票箱”里面。生平第一次在扶贫项目的选择上为自己作了主,这位朴实的山区农家妇女至今激动不已:“这些都是俺们全家人最迫切的愿望。”
利用政府扶持的70万元资金,联星村农民满腔热情地调整生产结构,种植优质土豆1300亩、优质牧草1000亩;改建标准化圈舍152间,引进良种牛羊660头(只),建成沼气池102口、青贮氨化池145个。年底一算账,仅种植土豆和养牛、养羊三项,全村人均就增加收入1664元,比上年全部的收入还高出374元。
听当地一些干部讲,前些年国家在贫困地区实施“温饱工程”,安定区扶贫办和景泉乡的干部曾背着种子和化肥到联星村挨家挨户动员,要求种植地膜玉米。许多农民不情愿,偷偷下地抢种小麦。干部跑到到地头进行阻拦,仍然不解决问题,以致出现了戏剧性的场景:干部拼命抱住耕畜脖子不让动,农民使劲用鞭子抽打耕畜硬往前闯。而现在,这种现象一去不返了。
生活在天水市北道区曹石村的农民,过去吃水要到近3公里外的山下去挑。2002年被列为参与式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村后,甘肃省扶贫部门安排45万元扶贫资金,为村里建设人饮工程。这个村的农民不仅在工程建设中运用了招投标的手段,还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督,购买工程材料也有农民代表参加,通过货比三家以最低的价格购进最好的材料,防止了工程资金被挪用或者浪费。
“扶贫开发的主体是广大贫困农民,开展什么项目、怎样实施,就应该由他们自己说了算!”甘肃省扶贫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参与式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参照和借鉴国际上通用的扶贫方法,其核心是让贫困农民参与到扶贫开发的决策过程中,以民主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有效解决了过去存在的扶贫资金使用率不高、贫困户难以真正得到扶持等问题,综合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甘肃省是西部地区一个较为贫困的省份,直到2000年底,还有196万农村贫困人口不得温饱。新世纪以来,这个省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9亿多元,先后在1100个重点贫困村推进参与式整村扶贫,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据统计,目前甘肃省农村不得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160万以下,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也由4年前的560万减少到400余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