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位于南京东郊钟山风景区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安放在这里。肃穆庄严的中山陵以其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优美的景致成为海内外华人争相瞻仰的地方。
中山陵前临平川,后依青山,呈警钟型。陵墓建筑全部覆盖蓝色琉璃瓦,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以宽阔的花岗石台阶连接,紧凑完整,蔚为壮观。
陵墓祭堂内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建国大纲》,正中是孙中山坐姿雕像,墓室里陈放着孙中山卧式雕像。中山陵结合山峦地势,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绿茵、宽阔石阶把孤立的小建筑联成整体,苍松翠柏,漫山碧绿,既有时代气息,又蕴民族风格,是中国近代大型群体建筑的杰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遵照孙中山先生生前归葬南京东郊钟山之遗愿,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建造中山陵。1929年春,陵墓主体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中山陵园历尽沧桑,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许多景点建筑毁于炮火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山陵的保护,曾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陵墓四周。1961年,中山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拨专款将中山陵陵门、碑亭、祭堂顶上的琉璃瓦进行了更换,祭堂和墓室的铜门也全部修整如新。1986年,国家再次拨专款修葺中山陵灵堂、碑亭和牌坊,并修复了陵墓附近的藏经楼主楼,作为孙中山纪念馆。
近年来,正气亭、永丰社、永慕庐、议政亭、仰止亭、音乐台、流徽榭、行健亭、航空烈士公墓等中山陵内的多处附属建筑均修葺一新。目前,中山陵园林海苍茫,花团锦簇,林木总面积达3000多公顷。
历史沿革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举国悲痛。国民政府旋即成立了葬事筹备委员会,负责先生的葬事工作,并选墓址于紫金山。1929年6月1日举行了奉安大典,将中山先生的遗体由北京迁葬于南京中山陵。1929年7月1日,国民政府组织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葬事筹委会是日撤消,一切经手事项移交总理陵管会办理。
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直隶于国民政府。其职责是:护卫陵墓;管理陵园;办理陵墓工程及陵园建设;办理陵园农林事业;指导陵园内新村之建设。
委员会议决各案,交由常务委员会执行。
抗日战争开始,南京沦陷前,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随国民政府迁移重庆,会址设在重庆南温泉虎啸口青年会内。机构大为缩减,原有业务停顿,仅留少数职员负责保管基金及重要公物、档案。
1942年(民国31年)汪伪政权成立“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此机构仅存两年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7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作出回迁计划,并先派两名职员到南京,接收陵园房屋及其它财产。
1946年7月,国民政府将已有17年历史的“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改组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4月24日清晨,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5军105师师长刘志诚率部进驻国父陵园梅花山园林处保护陵园。4月28日,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5月11日,军管会发出保护中山陵园的布告:“......为严密保护孙中山先生陵园起见,无论军民人等,前来游览,不得损伤一草一木,违者严惩不贷......”
解放后,中山陵园的管理机构在隶属关系和名称上屡有变更,现在陵园管理机构为“中山陵园管理局”,为南京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1998年10月1日,经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制定,江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一部系统的、全面的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