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高是位于德国中部萨克森州易北河畔一座古老的小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但让托尔高这个名字真正走入世界历史视野的,却是60年前偶然发生在城畔易北河上一座被破坏的桥上的动人一幕:1945年4月25 日,一支美军侦察队与一队苏军在这里不期而遇,这就是二战中著名的易北河会师。东西两线并肩作战的两支盟军终于实现了历史性握手,将负隅顽抗的纳粹德国拦腰截为两段。这激动人心的一幕通过照片迅速传遍整个世界,成为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出现胜利曙光,希特勒政权即将灭亡的最广为人知的象征之一。
纪念日成了民间节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已经走出那段黑暗历史的德国像其它国家一样,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不断。而托尔高也在近日举办以“易北河日”为主题的盛大活动,纪念它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天。纪念活动从4月22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5日。
托尔高市纪念活动组织办公室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把纪念活动办成欢快热闹的民间节日,向来是“易北河日”的特色,而今年尤为突出。因为在周末就开始举行,所以不仅有托尔高市及周围地区的民众,德国其它地方甚至国外也有人赶来参加。记者从活动日程表上看到,除传统的献花、游行、举办各种专题展览会、研讨会、老兵见面会和宗教仪式外,还有体育竞赛、群众集会、音乐会等各种民间活动。而且组委会还特地在易北河边的草地上及市内搭建了四座临时舞台,邀请不同的摇滚和乡村乐队进行演出。
托尔高市长施陶德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二战纪念活动在德国其它地方可能仍然是比较沉重的话题,但托尔高却有独一无二进行热烈庆祝的理由。因为易北河会师是战争苦难结束,和平到来的前奏。“易北河日”就是要办成托尔高市民和各地民众尽情欢庆的节日。
4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易北河畔会师旧地,亲身感受托尔高独具特色的纪念文化。这是一个和煦的春日,在明媚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的易北河水静静地流淌,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的气象。丝毫感觉不到任何战争的遗痕。当年会师的桥梁也早已拆毁,在旁边伫立起一座全新的公路大桥,来往车辆川流不息。隔河相望的两座纪念碑,在默默诉说着历史记忆。其中西岸高坡的会师纪念碑是民德时期所建,苏式风格,巍峨挺拔;位于东岸低地的国旗纪念碑是两德统一后由美国老兵协会捐建,美、俄、德三国国旗迎风飘扬。
易北河东岸低处一块宽广的草地,就是“易北河日”的主会场,一片节日的热闹景象。乐队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奏,悦耳的声音在河谷中回荡。不几步就是一处快餐摊点,随意摆几条长凳在草地上,吃不吃饭都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沐浴春日的阳光。
除了慈祥的老人和活泼的孩子外,记者发现人群中也有许多扮相很酷的青年人。其中还有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的“朋克族”,他们显然更多的是为摇滚乐而来。但记者问他们摇滚乐与纪念会师之间有什么关系时,一名青年人笑着说:“自由地享受和平生活就是最好的纪念方式。国旗纪念碑上不是写着吗,易北河精神是致力于和平、和解与宽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这些目标不就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纪念吗?”
再现当年会师场景
重演当年会师的场景是“易北河日”最受欢迎的固定节目。每天下午两点钟,一个军事史学会的成员身着当年苏军与美军的军服,开着从军事博物馆借来的二战军车,沿着当年两支侦察队向易北河进发的路线,按照根据史实编写的脚本,重新演绎60年前美苏两军胜利会师的场景。
记者在24日也亲眼目睹了这历史性一幕的再现。由于当年会师的桥梁已不复存在,这些现代的军事发烧友们便将会师地点改在了一辆二战时期的水陆两栖车上。他们分别扮成两军巡行到易北河畔,互相朝对岸叫喊并挥舞国旗。接着从东岸也是“苏军”一方,一辆水陆两栖战车隆隆下水,在柴油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中缓慢地驶向对岸。到达西岸后,“美军”士兵便登船,在两岸观众的欢呼声中激动地握手拥抱,“胜利会师”。
一名扮成美军士兵的军事史协会成员告诉记者,他父母都被战争残酷地剥夺了童年,经历了战争的苦难,因此牢记历史,珍惜和平非常重要。他希望通过重演当年会师的场景,让世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父母都在一边观看一边向身边的孩子作详细的讲解,回答孩子一个个天真的问题。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效果显然不错。
二战老兵喜相逢
4月25日是纪念易北河会师的日子,托尔高市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官方纪念活动。当年亲身见证60年前历史性一幕的二战老兵成为当天纪念活动的焦点。十几名来自前苏联和美国的二战老兵向位于易北河西岸的会师纪念碑献花,之后互相搀扶着走向纪念碑的台阶,又像当年一样激动地彼此握手和拥抱,如同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重逢,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60年之后,这些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已不能像当年一样欢呼雀跃,但当他们颤巍巍地向人们挥手致意时,人群中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以此向这些老战士表达崇高的敬意。托尔高所在的德国萨克森州州长米尔布拉特、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的军事代表团、托尔高市政府官员和市民以及许多专程从各地赶来的民众参加了当天的纪念活动,先后在易北河东岸的国旗纪念碑,西岸的会师纪念碑以及苏军烈士墓等处敬献花圈,并在易北河畔放飞了和平鸽。
萨克森州州长米尔布拉特在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高度评价60年前盟军在易北河胜利会师的意义,称其为欧洲和平的前奏和象征。俄罗斯驻德国大使科特内夫在发言中向老战士表示敬意:“让我们向亲历战争的老兵鞠躬,是他们拯救了人类文明并把未来还给子孙后代。”
托尔高市女市长施陶德在致辞时强调,尽管德国战后的世代不必为当年发生的一切承担罪责,但却有责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德国应当把保持对二战历史的清醒记忆,理解为一种历史的警戒和委托,以时刻不忘让德国永远作为世界民族大家庭中可信任的一员应当担负的政治责任。
著名照片实为补拍
参加纪念活动的老兵中有两人的举止特别引人注目:一人胸佩苏军勋章,白发苍苍但英气逼人;一人头戴美军船型帽,身材高大而精神矍铄。当两位老者渐渐走近,两只手慢慢地接近而最终有力地握到一起的时候,现场掌声雷动,闪光灯频频闪起。因为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性握手。这名苏军老兵名叫亚历山大·西尔瓦什科,今年83岁,当年是一名中尉;美国老兵名叫德尔伯特·费利波特,当年是一名普通士兵。
60年前,攻入纳粹德国的美军与苏军在易北河胜利会师的消息通过一张著名的照片迅速传遍全世界。在这张照片上,三名美军士兵与三名苏联士兵在托尔高附近易北河上的一座桥头正相互将手伸向对方,他们脚下的桥是断的,但他们显然正在用伸向对方的手架起另外一座无形的桥梁,这座桥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但相互陌生的两支盟军联系在一起,将抗击纳粹德国的东西两条战线融合在一起。也许正是因为极富画面冲击力和如此强烈的象征意义,才使其成为易北河会师这一历史事件中最广为人知的照片。而德尔伯特·费利波特,正是这张历史照片上三名美军士兵中的一员,也是唯一在世的一位。
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并不是在1945年4月25日美军与苏军首次会师时所拍。而是由摄影师阿兰·杰克逊在4月26日补拍的,这时候前一天会师的美军与苏军士兵早已不见踪影,他就随机在会师的军队中找出几名士兵摆弄姿势,重演了25日会师的情景。费利波特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得以与首次会师的士兵一起,永远记入世界历史的篇章。
真正亲身经历25日首次会师历史一刻的,是亚历山大·西尔瓦什科,他也是当年所有的亲历者中唯一在世的。1945年4月25日,美军第69师少尉威廉·罗伯逊带领一支四人侦察小分队向易北河进发,于当天下午到达托尔高。在听说对面可能已经有苏联红军活动之后,罗伯逊决定寻求联系。他先是找到一条床单,又到一家商店用红色和白色画成星条旗,然后跑到易北河附近一座古堡,在高高的塔楼里向河对面挥舞这面粗糙的美国国旗。但招来的却是一阵枪击。原来苏军担心这边是德军使诈。
后来由一名会说俄语的美军人员喊话,双方才最终确认了对方的身份。
尽管德军在25日早上已将托尔高附近的易北河大桥炸毁,无法通行车辆,但人仍可以在钢架上爬行。于是罗伯逊就带着他的人向东岸爬去。而在对岸的苏军,正是由中尉西尔瓦什科率领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侦察队,他们也开始向西岸爬行。两队人最终在桥头相遇,互相握手拥抱,欢呼胜利,易北河会师的历史性时刻来临。尽管此前美苏两军的侦察人员在易北河地区已经有零星的个别接触,但25日西尔瓦什科与罗伯逊在托尔高的会师,却被双方最高统帅部确定为首次正式会师。会师当天也拍了照片,其中西尔瓦什科与罗伯逊两人热烈拥抱的镜头也流传甚广,但显然远没有德尔伯特·费利波特的那张照片有名。
在一定意义上讲,易北河会师鲜活的历史场景,是由西尔瓦什科亲历的真实与费利波特象征的意义共同组成的。岁月悠悠,60年过后,西尔瓦什科与费利波特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标志着这段有趣的历史公案最终以一种友好的方式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