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分裂分子以其行为表明,“台独”行动已经从宣传口号走向实际行动,从政策层面走向法律层面。其居心更险恶,行动更危险。如何应对分裂分子的法理“台独”,如何在波谲云诡的两岸关系中把握主动,就成了我们需要面对的课题。如果说《反分裂国家法》是一记釜底抽薪的重击,那么,邀请连宋参访大陆则更是下了一个妙绝古今的棋局。
不容否认的九二共识
飞机冲开交流门
1985年5月3日,驾驶台湾“中华航空公司”B198号波音747货机自泰国飞往香港的王锡爵心中颇不平静,他要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折往大陆,并在大陆定居。飞机最终在广州白云机场降落,而其他两位机组人员却希望返回台湾。为了更好地处理“华航”货机及协助两位台胞返回,大陆中国民航两次电邀“华航”就此事商谈。
最终,台湾当局同意派代表与中国民航商谈。从5月17日-20日,双方在香港公开商谈,并在香港进行了“人机交接”,妥善处理了此事。这是37年来两岸就具体问题首次进行的商谈。此前台湾当局一直奉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虽然1979年大陆提出“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但台湾地区一直紧闭两岸和谈的大门。
货机冲开了两岸的交流大门,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宣布准许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与此同时,海峡两岸民间的各项社会、文化、经贸交流也在迅速扩大。到1991年,短短3年台湾地区已有300多万人次到大陆探亲、访问,大陆同胞到台湾地区探亲访问的人数也将近1万人。据香港统计,两岸转口贸易1989年近35亿美元,而1990年则达到40.3亿美元,台湾地区开始出现大陆热。然而,不谐之音也开始出现。
悲剧与契机
1990年7月22日,福建平潭县发现一艘搁浅渔船,在船上两个被钉死的密封舱内发现了25具尸体和一个奄奄一息的幸存者。调查后的真相令人悲愤而又震怒,原来,这些罹难者因为私自渡海到台湾做生意而被台湾军警查扣。遣返时,台湾军警竟枉顾人道,钉死船舱,从而导致悲剧。
然而,正在两岸纷纷谴责台湾当局之际,又一起惨案发生了。另外一艘福建渔船在被遣返时与押送的台湾军舰相撞,21人罹难。46条人命台湾当局抵赖不过,最终在沉默两个月后派出红十字组织代表前往平潭处理善后。同时接受大陆方面建议,由台湾红十字组织与中国红十字会各派代表9月在进门举行闭门协商,磋商相关事宜。最后,双方签订了两岸40年来第一份长期合作执行的事务性协议——《金门协议》。该协议针对遣返问题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并且成为得到有效遵守的、成功的一份两岸协议。
九二共识
随着两岸各方面交流的增多,一系列的新问题开始出现,原先由两岸红十字组织来进行处理的机制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但台湾当局并不愿意与大陆进行正式的基础谈判,于是1990年成立了授权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辜振甫为董事长。
海基会的成立得到了大陆的积极响应,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海协会以促进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前中国上海市委书记汪道涵为当选会长。海协作为授权民间团体,负责与台湾有关授权团体进行两岸事务性协商。海协一成立就致力于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从1992年3月开始,海协、海基两会开始在北京进行事务性商谈。
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提出海基会在香港商谈中就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提出了具体表述内容,明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同意以各自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并告知海协的口头表述要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海协还以附件的方式,将海基会在香港提出的上述方案附在这封函中,作为双方彼此接受的共识内容。12月3日,海基会回函,对此未表示任何异议。
这就是在两岸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九二共识”。它成为两岸日后会谈的重要基础,也是“汪辜会谈”得以举行的重要基础,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基础。承不承认“九二共识”的问题,说到底,是承不承认“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共同谋求国家统一”、愿不愿意放弃“台独”分裂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九二共识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同样也是不容否认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