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之旅驱动两岸经贸无限前景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浩明对本报记者说:“目前两岸民间交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经贸交流和学术文化交流。”
他认为,两岸经贸交流是一种受比较利益驱动、由民间自发形成的经济联系。两地间各种经济要素的相互流动与相互补充,不仅加深了两岸经济的相互依赖,对台湾经济和大陆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两岸经贸交流有助于促进台湾经济转型。岛内有限的经济资源和空间,要求其将视野扩大到海峡西岸,通过融合并吸纳祖国大陆的资源,拓展台湾经济的发展空间,为其产业升级与贸易转型开辟一条出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从事下游工业生产的中小企业大量涌入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设立加工出口基地,到九十年代供应原材料的中上游工业生产大企业不断进入大陆拓展市场空间,再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到大陆投资设厂,都显示两岸经贸对台湾经济转型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祖国大陆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引进包括台资在内的海外劳力密集型产业,并投入大量廉价的劳力资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取代台湾的同类产品;而台湾的生产结构则逐步转型为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在新世纪初期,为把握两岸入世机遇,台湾厂商尤其是技术型生产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建立与祖国大陆互补互利的产业分工体系,从而将促进台湾经济新的转型。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教授李非对于两岸民间经贸往来,在电话里对记者分析,台湾方面每项经贸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往往是对在技术与行政上无法有效阻止的既成事实的追认。从放宽台货输出到开放大陆货输入,从开放工商考察到放宽台商投资,几乎都重复着“禁止-默许-开放”的“三部曲”,从而出现“法律落后于政策,政策又落后于现实”的脱节现象。台湾当局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市场经济法则,两岸经贸合作才能达成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根据台湾“陆委会”的估计,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度(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台湾总出口的比例)不断地增加,从1987年的2.3%蹿升到1999年的17.5%,从1993年起,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仅次于美国。部分因为台湾对大陆进口的限制,所以台湾对大陆供给的依赖度(台湾从大陆进口占台湾总进口的比例)到了1999年仍然只有4.1%。整体而言,在1999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赖度(台湾与大陆的双边贸易占台湾总贸易的比例)为11.1%。同一年,大陆对台湾的进口依赖度为12.9%,出口依赖度为2.3%。从1992年起,台湾已经成为大陆的第二大进口供应来源,仅次于日本。整体而言,在1999年大陆对台湾的贸易依赖度为7.2%。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种依赖程度更加深化并多元化。
黄浩明说:“连宋之行不能说实质上,但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改善两岸经贸往来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