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奇:人民币问题纯粹是政治炒作
在昨天下午“美元贬值对全球的冲击”分组讨论中,针对美国部分商会和工会对中国外贸顺差与人民币固定汇率问题的指责,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说:“这是纯粹的政治炒作。”
中国汇率改革需做足够的准备
在昨天的“了解中国的资本市场”大会发言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再度直面人民币汇率问题。他指出,人民币汇率改革不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但需要做足够的准备。
《财富》杂志编辑罗伯特·福瑞德曼在昨天的大会上向周小川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将来人民币进行调整是否会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现在人们在猜测汇率如何调整,这种猜测是否会带来一些麻烦?中国的汇率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周小川回应称:“人民币汇率如果出现变动,会影响外来投资,也会对旅游业造成影响,但由于中国对资本项目进行管制,因此不会直接影响资本市场。”他表示,一个好的汇率形成机制对资本市场是好事,有助于提升本国和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周小川这次仍然没有给出汇率调整的时间表。海外媒体近来盛传人民币会在5月18日升值。周小川最近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曾说:“那是外国人说的,而且是个别人说的,也能当真?”
中国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国际投资者关心的焦点。参与“了解中国的资本市场”大会发言的四名外国嘉宾中,有两名分别来自汇丰银行和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前者斥巨资握有交通银行19.9%的股权,后者担纲工商银行的全面审计工作。
有与会者向周小川提问:“中国银行体制的良好程度到底是多少?中国银行体制的质量如何?”周小川说:“中国商业银行体制的质量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改革中不断提高银行质量。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中国银行业进行了几轮大的改革。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银行发展良好,70%至80%的银行已能够达到一个不错的标准。”
身为前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还指出,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要做好三件事: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更多的商业银行和机构参与公司债券市场的运作;鼓励金融产品的革新和创新。
人民币问题被夸大了
全球三大顶级投行昨天异口同声———
任何一个关乎财富的场合,人民币是否升值的问题都将“自觉”地成为焦点,2005北京《财富》全球论坛更不例外。昨天,全球顶级投资银行的掌门人聚在一起为人民币“号脉”。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常常因“政见”不同而争辩的财富人物,在人民币是否升值问题上观点却不约而同。
欧智华:中国可以永远等下去
“如果中国不希望改变自己的汇率政策,那么它可以永远等下去,”汇丰银行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环球负责人欧智华率先“旗帜鲜明”地抛出自己的观点,“至于何时改变汇率政策是好时机,我认为,中国政府认为何时是好时机才算是最合适的时机。”
这个观点有清晰思路作为支撑,他说,中国国内经济目前并没有明显过热迹象,惟一可能的是建筑业。但如果人民币升值,它的问题会更严重,况且目前投机问题太严重。他建议中国在改变汇率政策前深思熟虑,慎重考虑。
而且,在他看来,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外界所叫嚣的一个问题,即美国贸易逆差问题。他说,中美贸易只占美国外贸份额的10%,即使人民币升值25%。美国外贸也只能改善2.5%,这个比例根本不可能解决美国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伟凯文:人民币问题被夸大了
美林证券国际公司董事长伟凯文认为:“其实当前人民币问题被夸大了,当前世界经济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而是某些人出于政治目的提出来的。”至于人民币升值后谁是最大赢家,他认为很难预测。
这些国际顶级投行还密切关注着另一个问题,即人民币汇率改革中应紧盯何种货币?这甚至成了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最担忧”的一个问题。“对于中国,我最担心中国与美国过多挂钩。美国是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如果美国进行经常账户调整,将影响到它的出口,这样将对中国产生连锁反应。”
欧智华也持此观点。他认为,中国不要盯住美元。美国有不少经济问题,经常项目也是赤字。“应该钉住一揽子货币。”
罗奇《舒默修正案》让人感到不安
“我最担心的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罗奇这样表达他的担忧。
罗奇的话是针对今年4月上旬美国参议院为向人民币汇率施压而通过的一份提案。在这份名为:《舒默修正案》的提案中认为,中国政府人为地把人民币汇率跟美元直接挂钩,使得中国出口商品在价格上得到了平均27.5%的优势。并以此为依据规定,如果中国在6个月内不采取行动调高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美国将对进口的中国产品征收27.5%的关税。
“一个让人感到不安的措施”,这是罗奇昨天对这一提案的评价。他认为,这样做是因为美国的政客不同意自由贸易的观点,所以才会限制自由贸易的发展。
昨天的早些时候,罗奇在另外一个论坛上也曾分析说,美国国会每两年要进行一次选举,正处于就业不景气状况中的选民给国会施加压力,国会又给中国施压,使中国在货币问题上面临一些困难。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当场应和罗奇,中国的汇率改革要考虑中国企业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承受能力,何时改变完全要根据中国的需要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