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怀揣着历史去解读一座城市,历史为城市刻下永恒的烙印,写入城市的骨髓。在辽宁的抚顺和旅顺,我去寻访历史,当我真实的触摸和体味那一段苍茫的岁月风云,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因为看到教导和感化,我的心会有温暖和感动出来;而在“旅顺日俄监狱”,我的心,有一阵一阵物理性的疼痛弥漫起来,让我真正的坚于呼吸和视听。
这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这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刻骨铭心,永远不可以忘却。
抚顺战犯管理所”:战争狂魔”被改造成“和平卫士”,
辽宁的浑河北岸、高尔山下,有一个在中日关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历史遗迹——抚顺战犯管理所。在这里,昔日的“战争狂魔”被改造成“和平卫士”,民族罪人变成新社会的主人。在这里,中国人民以广博的胸怀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抚顺战犯管理所全景 本网资料图片
抚顺战犯管理所位于新抚区宁远街,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原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为了镇压、关押我抗日志士和爱国同胞,于1936年修建的一所监狱,当时称为“抚顺典狱”。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国民党占据期间曾改为“辽宁第四监狱”。1948年11月,抚顺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在此设立“辽东第三监狱”。1950年6月,司法部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将辽宁省第三监狱改为抚顺战犯管理所,成为一所改造国内外战犯的监狱。先后收押了日本侵华军队中将师团长藤田茂,日本陆军第117师团中将师团长铃木启久,中国末代皇帝傅仪,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在内的1350余名战犯,其中绝大多数为日本战犯。1956年6月至1975年3月,其中日本战犯1017名在1956年分3次被宣判免于起诉,释放回国;另外45名经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判刑(没有一个死刑),在此关押的伪满战犯和蒋介石集团战犯也全部特赦。战犯誉此为“再生之地”。
抚顺战犯管理所大门
这里如今是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者众多
在改造期间,所有战犯受到了极其人道的对待。抚顺犯管理所根据中央关于“惩办少数,宽释多数”的指示精神,以及周恩来总理1952年2月提出的“对在押的战犯要进行适当的悔罪教育”的具体要求,对日本战犯及伪满战犯实行了不同侧重的教育方法。人们在探索“抚顺奇迹”的秘密。其实全部的秘密就在于中国对战犯的政策不是“胜者对败者的报复”,而是教育改造。所有管理人员对战犯不侮辱不虐待,尊重其人格,炊事员注意卫生,把米淘净,医务人员对有病者及时治疗。如同极地的冰块遇到春天的太阳徐徐融化,战犯们被唤起做人的本性。
资料图片:在押主要伪满战犯
资料图片:溥仪在宿舍中吃饭
资料图片:战犯们定期会见亲人
溥仪生活过的宿舍
战犯们可以在这里散步
溥仪于1957年在监所里写《我的前半生》时,最怕的是写自己曾主动与日本人勾结的丑事,所以交代这段历史总是躲躲闪闪,不是以种种借口为自己辩解,就是企图掩盖历史真相。为此,战犯管理所干部多次找溥仪谈话,启发教育,使溥仪转变了态度,几经反复,这份认罪的《我的前半生》,成为闻名于世的著作。战犯管理所还组织60名伪满战犯,先后到东北5大城市和北京参观了3次,战犯们参观了曾经犯罪的地方,以及建设中的新中国新景象,更加自觉地悔罪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