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来,圆明园“焦点问题”不断。从防渗膜事件、出租湖心岛事件到建别墅区事件,圆明园不断引发市民的关注。昨天上午,市委宣传部、市文物局、海淀区政府首次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圆明园出现的问题做出回应,指出圆明园事件主要是“占用和遗址保护”、“遗址保护和公园建设”两大矛盾造成的。
关于投入文保经费近4000万
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介绍,圆明园是我国最大的一处文物保护遗址,它面临着“占用和遗址保护”、“遗址保护和公园建设”两大矛盾,没有先例可鉴。
为此,2000年至2003年,市政府先后投入近2000多万元对圆明园大宫门以及九州清晏等圆明园40处景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从2004年起,在北京市政府的人文奥运文物抢险计划中,有关部门又投入1000多万元继续用于圆明园遗址考古、遗址保护。一个单项的文物保护单位,到目前为止,在保护文物专项经费上的投入将近4000万元,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文物部门认为,在遭受一个多世纪的破坏后,目前圆明园遗址保护已取得历史性成果。
关于整治5年迁移近万人口
海淀区副区长、新闻发言人于军接着解释,保护整治前的圆明园内有8个生产队、10余家单位,3000多农民长期在园内生产、生活,民居混杂、环境脏乱,社会治安状况极差。
近年来,园内严重干旱缺水,各种植物大面积死亡,树干草枯,病树、死树逐年增加,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这种无序的状态和恶劣的环境与圆明园作为历史遗址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极不相称。
从2000年开始,海淀区政府开始了圆明园历史上规模巨大的搬迁工作,共搬迁居民785户和12个驻园单位,迁移居民和流动人口近万人。经过近几年的整治,圆明园遗址的保护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关于管理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于军表示,多年来,在遗址保护和整治过程中,圆明园管理处领导班子带领1000多名职工,付出了努力,取得了成效。
在保护整治前,由于居民和单位的分割占据,圆明园的实际控制面积只有100余公顷,完成搬迁任务后,圆明园的实际控制面积达到331公顷。
然而,随着社会各界对圆明园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各种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圆明园管理处广大职工的认识和工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关于制度整治动态定期发布
于军表示,今后在圆明园要形成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向媒体发布有关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和整治有关信息。
同时欢迎媒体和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关心和帮助圆明园,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圆明园,特别是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把圆明园的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管理权应交给国家(专家观点)
昨天,作为圆明园防渗膜事件的关键人物———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正春教授恰好在北京出差。
对于此次北京有关部门对圆明园事件的首次正式回应,张正春教授也表示了极大关注。他提出,鉴于圆明园的特殊地位,地方部门已无力承担其保护和维护工作,圆明园管理权应交给国家。
张正春认为,圆明园所包含的学术、历史、艺术等研究价值非常丰富,即使是最优秀的专家想准确认识圆明园都很难,而对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有关部门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更是困难。
张正春说,对于圆明园这样的工程,很小的修复都可能酿下巨大的错误,地方管理部门无力应付来自全国的舆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的表态都只能说是消极和被动的。
他认为,圆明园的管理难度要比颐和园高10倍,需要庞大的专家组、经费及有效管理机构的有力保证,这些都是地方政府难以承担的,只有将其交给国家来管理才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对话·海淀区副区长于军
环评工作完成前期勘察
记者:环评工作进展如何?
于军: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已责令圆明园管理处认真学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并积极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组织环境影响评价。目前,清华大学承接圆明园的环评工作,已顺利完成前期勘察和取数据阶段,其他环评工作也进展顺利。
湖心岛承租户已经搬离
记者:湖心岛西岛7间房子腾空后如何处置?
于军:圆明园已经与蓬岛瑶台(即湖心岛)西岛7间房屋的承租户解除合同,承租户已在21日搬离。目前岛上7间房处于闲置状态。待环评结束后,我们将依据《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要求,对岛上仿古建筑进行合理利用。
万春园别墅将妥善解决
记者:如何解决像万春园别墅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
于军:万春园别墅是1984年海淀乡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安置农转非人员,经各级部门批准建设的,主要为游览和服务提供必要设施。在2000年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中,万春园别墅没有列入拆迁范围。但随着《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不断落实,此类历史遗留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专家观点作为决策依据
记者:政府在决策中如何对待各方专家的不同观点?
于军:多年以来,在圆明园的性质与功能定位、如何保护利用等问题上各界人士一直存在分歧,可以说对圆明园的任何一个问题,专家们的意见从来没有统一过,而且,这种分歧相信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我们将把这些意见落实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