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上,“搭积木”
使用基准100年
回到桥面合龙点,只见4台红色吊机,依然绳索紧系着这最后一块钢梁。“昨天刚浇好混凝土,现正在穿预应力索,下一步还要进行最后的测量调试。”
跨过合龙处,大桥一路往前,直抵洋山深水港。
大桥建设者自豪:“在国外,像这样的大桥,光前期准备,掌握水文气象资料,就得20年。造,还得10年。”
而我们,预计工期只有3年半;3年过去,我们提前实现了贯通。
没别的法宝,就是靠上紧发条,靠团结协作,靠科学攻关。
国内最重的桩锤,也打不下东海大桥的桩,度身定做,12.5吨大锤火速运到。
国内最大的浮吊,也吊不起东海大桥的梁,自力更生,很快就造出了一艘可与国外“天鹅”号大型浮吊船相媲美的“小天鹅”号。
海上作业困难,那就换个思路,把所有大桥部件先在岸上预制好,再到海上“搭积木”……就这样,东海大桥,造出了中国最长的70米箱梁,浇注了中国最厚的7.5厘米混凝土保护层,在中国第一次做到了“桥建成后每个部位都能到达维修”的国际先进理念,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使用基准期100年”的国际罕见高标……
而这座大桥,非但工期紧凑,还“大大低于国际同类桥梁的造价”。
“旱鸭子”,造大桥
填补我国桥梁建筑史空白
东海大桥,从管理到设计、从施工到后勤,先后共有万余人为之昼夜奔波。
东海大桥,为3年建成,有多少工人忘我奋斗,睡在桥洞里,睡在大海上,睡在风雨涛声里……
贯通之际,忧与乐,苦与甜,记者现场倾听。
东海大桥第3标段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郑机说,我干这行20年了,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硬仗。因为施工需要,我们标段先后有700多名工人就睡在桥洞里。3米高、6米见方的一块地方,通风、光照自然是“好”得让人受不了,加上离海面只有十来米,那个潮湿啊,又冷,每人两床被子还不够,后来一人发了一床电热毯。还有那次“云娜”来,10级大风,潮水还冲走了11个2米直径的桥桩护筒。说实话,这样的苦,还真是没吃过。
东海大桥指挥部专家苏红雯说,这是我的圆梦工程。从南浦、杨浦到徐浦,我在黄浦江上造了3座桥。是东海大桥圆了我和所有桥梁工程师的“跨海大桥梦”。曾有人开玩笑说,中国的造桥大军都是“旱鸭子”。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经造起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
东海大桥工程总指挥黄融说,回想大桥刚刚开工之时,从没“下过海”的我们,面临的是重重难题:缺海上造桥的标准;缺海上施工的装备;更缺与海上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经验……1000个日日夜夜过去,如今大桥的贯通,意味着海上造桥的关键性难题已被我们攻破。这决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我们所有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东海大桥项目设计负责人之一,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卢永成告诉记者,东海大桥建设,是我国自主进行的桥梁建设首次成功地跨出外海,这“不仅填补了我国建筑史上的一项空白,也为此后将要相继展开的杭州湾、青岛湾等跨海大桥的建设探出一套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