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曾被中国股市的参与者和关注者们判定为“转折之年”。如今,2005年已经走过了将近一半的路程,尽管股市仍在人们期盼的心情中持续低迷,但种种迹象表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正在这种低迷之中酝酿着。印花税下调、保险资金入市、股权分置试点启动……2005年,人们盼望的种种“利好政策”如期而至。然而,市场却没有表现出预料中的兴奋和上扬。3月28日,上证指数以1185点下探近6年来的最低点。此后,股指更屡屡创下新低,并轻易击穿1100点整数关口。5月25日,上证指数报收于1072.14点,这个点位比上年末收盘下跌了15%。同期,深证成指的跌幅也接近6.5%。以2001年6月股市创下的2245点历史高位计算,股指在不足4年的时间内惨遭“腰斩”,市价总值和流通市值也随之大幅“缩水”。市场的低迷有其客观的外部因素。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价格连续上扬,使众多相关行业受到冲击;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及启动“紧急特保程序”,也殃及大批纺织服装板块上市公司。
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市场本身。扩容加速导致市场“缺血症”加剧,上市公司高管频频爆出“落马”丑闻,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低迷的市场难以凝聚投资者的信心,而投资资金的观望甚至撤离又带来股指的持续下挫。股市仿佛身陷怪圈难以自拔。
然而,在许多理性的市场参与者看来,股价下跌带来的并不全是悲观的预期。“从2245点的历史高点到现在,中国股市跌幅不过50%,这个比例远远小于同期纳斯达克、德国等市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总监胡汝银看来,中国股市的问题“不是跌得太多,而是没有跌到位”。按照这位资深证券专家的理解,中国股市正在经历的这一轮“熊市”,实际上是股价摆脱“虚高”状态的过程。
事实上,确实有许多迹象表明,中国股市正在努力结束价格与价值背离的现状。在股价不断下跌的同时,上市公司的业绩稳步提升,给予市场的投资回报也日渐丰厚。统计显示,2004年沪深1376家上市公司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四分之一,净利润增长三成以上;54%的上市公司通过分红派现回报投资者,其中近半数公司的股息率超过了一年期居民储蓄利率。与此同时,管理层也在尽力弥补股市的“先天不足”。1个月前正式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目标直指两市超过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并有望改变由股权分置带来的“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不公平状态。首批4家试点公司公布的全流通方案,已基本得到市场的认可。修改中的《证券法》,则致力于为股市营造更健康的发展土壤。根据修订草案,“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得以法定化,杜绝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成为一种制度,推出市场做空机制的法律障碍也不复存在。全国人大财经委《证券法》修改起草工作小组组长许健评价说,修订草案为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有利于提升普通中国股民的安全感”。
根据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估计,2005年新增可投入A股的基金总规模有望达到800亿元;QFII资金总规模有望增长到50亿美元;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可投入A股市场的资金可分别达到400亿元和350亿元;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也将直接给股市带来近百亿元的资金。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表示,金融部门正合力推动合规资金入市。
伴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股票正回归到具有投资价值的价位。而股市“闸门”的打开,将引导更多投资者和投资资金进入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股市长达4年的低迷只是一种“阵痛”。“阵痛”之后,股市将迎来一次值得期待的转折:由投机向投资的转折,由幼稚向成熟的转折,由带着种种病症和缺陷的市场,向一个生机勃勃、充满魅力的市场转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