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称作“资源浪费重灾区”的中国西部省区,如今正力图借助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来逐步改变自身形象。
3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举行的“APEC循环经济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会议”上,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张力军说:“西部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大降低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浪费,保护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内的中国西部12个省市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稀有金属储量十分可观,是中国能源供应的主要后备基地和接续地。在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中,煤、陆地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30%和25%。但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西部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只注重向大自然索取,矿产资源回采率很低,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有关数据显示,陕西、新疆等地煤炭采收率平均仅为约30%,而中国《煤炭工业技术规范》明确要求煤炭矿井回采率最低不应少于75%。这意味着,从储量上能够开采上百年的煤矿,实际上仅30年就会开采殆尽。 据专家初步估计,从新中国成立到2003年,中国累计生产原煤约350亿吨,但煤炭资源消耗量却已超过1000亿吨,扔掉的资源几乎是被利用资源的两倍。石油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同样惊人。新疆一般油井的采收率能达到40%,而在陕西省北部的一些小油井的采收率甚至连20%都难以达到。西部地区“资源浪费重灾区”的称号由此而来。
如今,中国西部已经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已朝着保护性开发的方向迈出坚实步伐。目前,宁夏、陕西、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区都在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把资源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与商品。
“西部地区靠挖煤卖煤发展经济的历史正在结束,煤炭生产、转化和深加工链条正在形成,我们要变向外输送煤炭为输电和输出化工产品,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宁夏煤业集团常务副总裁陈恕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今后15年内,宁夏煤业集团将建成由千万吨煤炭液化、500万吨的煤基烯烃和甲醇、83万吨二甲醚以及其他精细化工构成的化工基地;建成总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时的火电基地。这个宏大的工程,是宁夏由简单资源输出型经济转向高附加值资源深加工的重大转变。“有限的矿产资源再也不能浪费了。”
甘肃金川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镍钴铂生产企业。据公司董事长李永军介绍,他们一改过去持续40年的传统开采方式,投入近100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把矿产采收率提高到94%。金川公司与东南大学联合研发的自燃崩落法为世界首创。
不仅是提高矿产的采收率,越来越多的西部能源企业已经对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和无害化处理,最终将其变成清洁、安全的“新能源”加以利用。这正是发展循环经济所要求的重要步骤。
据专家介绍,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寻求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在此次会议上强调,“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优先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优先在煤炭、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推进循环经济的试点和示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