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区域经济的概念——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被确认;这个新的经济区域内的一系列变革,正在迅速启动。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卢展工提出了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这概念,这变革,传递出一个非常有力的信息:在近些年与周边省份竞争力差距拉大的形势下,福建将改变过去20多年主要着眼于本省行政区划内经济建设的“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致力于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福建寻求崛起的这一新举措,是对自身发展之“真”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产生深远影响。这是记者近期在福建采访时得到的新观察。
客观存在这样一个经济区科学认识进行规划
经济区一般是指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超越行政区划,区域内具有很强集聚性,资源、产业链、市场实现合理整合和分工,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经济地域。规划中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大致是指台湾海峡西岸的以福建为核心区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认识这一经济地域的优势,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
从区位地理特征看,这个经济区地处东南沿海,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具有地理意义上的开放特质,具有对外开放的前沿优势;同时处于国内两大发达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结合部,是连接两大三角洲的沿海陆上通道的必经之地。
从经济条件看,福建是一个3400万人口的省份,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CDP居全国第7位。厦门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联系。去年,全省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35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这个经济区已稳定聚集一定规模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从辐射效应看,这个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以“开辟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窗口,架设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为办会宗旨的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1997年选址厦门,其后每年在厦门举办一届,使厦门特区成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福建还形成了东有闽浙赣皖13地市协作区,南有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西有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北有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中有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
从战略地位看,这个经济区与台湾隔海相望,成为推进两岸统一大业的关键地带。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客观存在。但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客观存在,福建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发展思路虽然较清晰,但更多地局限于建设自身,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90年代初期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发展”;1995年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主要指闽东南沿海地区;进入新世纪,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战略部署。由于没有把福建放到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时空背景下去认识,没有把福建放到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对接的意义上去认识,自身发展战略定位一直未能明确,结果带来近些年发展与周边差距拉大了。
福建这次重新审视自身战略定位,把海峡西岸繁荣带上升到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发展,不仅是“繁荣带”到“经济区”的名词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发展。福建发展路线的转变,体现了对经济区的客观性的科学认识,体现了对自身区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所处位置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发挥对台优势意识的深化,这传递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福建将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内外区域一体化中,开始把区域化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把它的崛起作为促进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部分,作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部分。
我国东南沿海繁荣带的骨架带环台湾海峡经济圈的基础地带
“战略崛起”路线使福建在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并借以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福建对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全方位体现。这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将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发展区域化模式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剧,从地理版图上看,在我国东南部从江苏。上海至广东这样较长的沿海区域内,如今,长三角、珠三角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两大都市圈板块,地处其间的福建与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相比,总体竞争力相对较弱,沦为两大三角洲经济区之间的“相对谷地”,我国东南沿海繁荣带被割裂。福建的“战略崛起”将客观上消除这一现状,通过对接两大三角洲“区域极”获得自身发展新的拉动力,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发展,使我国东南部沿海繁荣带实现弥合。如果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上,我们还会看到,这个经济区连着一个潜在的经济圈——环台湾海峡经济圈。
仍从地理版图上看,福建以及海峡西岸的浙江南部和广东东部与台湾隔台湾海峡相望。历史上两地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族群体和经济体。两岸有着一衣带水的地缘和亲缘关系。一脉相承的文化习俗和语言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福建是祖国大陆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设立了海沧、合林、集美、马尾台商投资区,建立了漳州与福州台商农业投资丌发区,开通了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与湄洲湾五个两岸定点直航的口岸,金门与厦门、马尾与马祖的往来日益频繁。福建与台湾经济还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台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雄厚资金,科技产业基础好,管理经验丰富等优势,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产业转移趋势明显;而福建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但资金不足,技术水平相对低下,缺乏管理经验,具备接纳台湾产业的条件。这些区域因素说明,环台湾海峡客观存在着一个经济圈,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尚没有进入两岸协商规划共建阶段。但祖国统一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共同构建环台湾海峡经济圈是必然趋势。
“战略崛起”路线正是从“海峡西岸是环台湾海峡经济圈的基础地带"”这一认识高度出发,把福建的发展作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部分,在海峡西岸构筑一个经济区,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两岸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可以预见,随着祖国的统一,在未来的我国经济区域版图中,环海峡经济圈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增长“区域极”。
再从全球经济版图看,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面向亚太地区的主要窗口之一,其产业协作范围可由我国台湾地区,扩大到日本、北美自由贸易区,推动形成我国在太平洋东西两岸都有产业合作网络的局面,将有利于我国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参与这二者之间产业合作,对我国经济结构的提升将发挥重要作用。
遵循经济区发展规律推进经济区科学发展
建设什么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委、省政府是用十二个字来概括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记者在福建采访时,当地经济界人士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历史对福建提出的必答考题,这十二个字答案准确深刻,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体现了福建人走出自我在开放环境中发展自我的宽阔视野,体现了遵循经济区发展规律,追求科学发展的求真务实精神。
福建的同志已形成这样共识:科学发展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第一目标,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区内一体化,这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参与国内其他区域竞争协作对接的条件和基础。为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福建的“抓手”呈现明显的“统筹”特征: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城市,城市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福建规划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把城市发展放在突出地位,提出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即大力发展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龙头城市,带动漳州、莆田、宁德等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三明、南平、龙岩等山区城市的腾飞。在规划城市发展中,明确城市之间产业发展避免雷同,形成良性的分工协作。同时,颁布实施《城市社区发展纲要》、《乡镇发展纲要》,出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福建沿海与山区发展不均衡,从沿海到山区存在一个自然资源梯度差,从山区到沿海存在一个经济技术梯度差,两个相反的梯度差表明经济发展存在强烈的互补性。福建积极利用这种区域差异,实施山海协作战略,促进沿海与山区进行合理产业分工,形成梯度互补的区域产业链。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福建提出产业集群战略,确立了电子、石化、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以福州、厦门为基地的电子、机械制造行业和以湄洲湾两岸为基地的石化行业,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个个前后呼应。上下承接的产业链。同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这里的“项目”不仅指经济项目,也指科教文卫、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社会发展项目,一个个项目的建设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记者了解到,今年福建共安排在建的重点建设项目43个,总投资规模达597亿元。在社会发展项目方面,比如就有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主旨的“五个一工程”项目。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福建持续实施沿海防护林、江河流域生态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造林绿化为基础的自然生态保护工程,取得突出成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后劲。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60.52%,居全国首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6.1平方米,分别居全国的第七和第十位,福州、三明、厦门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厦门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泉州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在临海31个县(市、区)的3324公里海岸线上,沿海防护林覆盖率达46%;全省国道和省道公路绿化完成率达82.9%,实现“百里公路百里绿”、“千里铁路千里林”。
为实现省内区域“四个统筹”发展,福建注意到一个绕不开的战略性课题——行政区与经济区整合问题。“四个统筹”发展需要加速改变长期以来省内各地级市行政区各自为政追求自身发展的现状。记者采访注意到,如今,福建各地级市政府在省域一体化发展目标下,正主动实现转型,由经济建设型政府逐渐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不再扮演经济建设主体的角色,将产业投资,资源配置等“交”由市场调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域如何对接,是关系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外部动力强弱的另一大战略性课题。福建的回答是:统筹国内接壤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
——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首先是基础设施对接,福建省把打通出闽通道作为战略目标加以实施。去年,全省投资数百亿元。全长600多公里的同三线(黑龙江省同江市至海南省三亚市)福建段高速公路全面贯通,使长三角与珠三角的高速公路得以连接,同时,10条入闽公路通道建成;全长290公里的赣(州)龙(岩)铁路建设进度加快,不久将使赣南、闽西革命老区同闽南沿海更加紧密相联。其次是产业对接、市场对接。一是做大做强省界经济协作区,福建的宁德市主动接受浙江温州一带的产业辐射,北承长三角的辐射,去年引进各种项目300多个。漳州市发挥毗邻广东的优势,加强与汕头的合作,对接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合办各类企业100多家。内陆山区的南平、三明、宁德等地则发挥资源优势对接长三角市场,三地的企业家在上海创建钢材、木材、石材等各类市场50多个,使闽东的食用菌、石板材、茶叶、海产品等源源不断地销往上海及沿海其他市场。
——积极对接海外区域。一是加快对外经贸合作?通过举办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大型经贸活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去年,福建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按同比口径增长17.5%。今年福建还将举行世界闽商大会,加速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两岸三地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对接台湾,利用海峡两岸先后加入WTO?闽台海上试点直航和福建沿海部分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的有利时机,加快拓展闽台之间各层次合作与交流,使福建成为台湾投资的重要集聚地。目前,福建累计批准设立的台资项目达7600多家,台湾在闽投资实际到资额已达100多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