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一、厦门概况厦门经济特区是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实行计划单列,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城市之一。
厦门市的行政建制始于宋朝,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厦门也是一个著名的侨乡,目前,在海外的厦门籍华侨、华人有35万人,在厦门的归侨、侨眷也有20多万人。同时,厦门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关系,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台湾总人口中有70%以上祖籍在闽南。
厦门市行政区划分为六区,即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及翔安区。全市总人口为124.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45.73%二、地理和气候厦门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由厦门本岛、鼓浪屿及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组成,面积1565平方公里。1955年建成的高(崎)集(美)海堤,1991年建成的跨海大桥--厦门大桥,使厦门岛成为连接内陆的人工半岛。
厦门属亚热带气侯,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21℃左右,绝对最高气温为38.4℃,绝对最低气温为2℃。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五至七月雨量最多。平均风力3-5级,常向主导风为东北风。
三、经济状况
厦门经济特区于1981年10月动工建设,十多年来的特区建设和改革开放使厦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各个初步统计,199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1.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1.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7.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4%、22.2%、21.6%。
农业生产走向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路子。全市共有耕地42万亩,除产有水稻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蔬菜、龙眼等经济作物。厦门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能提供种类繁多的鱼类、贝类等产品。
工业生产增长迅速,形成了以电子、机械、纺织、食品、化工、医药、建材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提供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工业产品。
国内贸易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全市商业仍以批发零售贸易和集市贸易为主,全年的批发零售贸易额8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1%,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2.85%,集市贸易额28.3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占21.36%。
各种经济类型的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经济20.85亿元,集体经济25.26亿元,私营经济9.90亿元,其他经济类型76.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14.9%、2.2倍和22%。
对外经济蓬勃发展。1997年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7.6亿美元,与上年比仍增长16. 8%。其中:出口总额42.5亿美元,增长14.8%;进口总额35.1亿美元,增长19.3%。
利用外资稳步发展。1997年我市签批直接利用外资项目460个,合同外资金额达16.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36%。年内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3.79亿美元,外资实际到资率83.27%。到1997年末,我市已开办的外资企业共计3448家,实际利用外资达18.18亿美元。
三资企业97年工业产值270亿元,比上年增长36.5%,三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8.5%提高到73.2%。一大批三资工业的投产和达产,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强劲的后续力量,加快了工业生产的外向型步伐。
四、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迅速,1997年我市共接待入境来访、旅游和进行商务等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同胞、台胞共3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72%。其中外国游客达18.6万人次,所占比重为47.99%。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科技事业稳步前进。至1997年底,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就有293家、内联科技机构176家,还有各类技术贸易机构530家,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协调发展。到1997年末我市已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市拥有各级学校884所,在校生员共计29.99万人,比上年增加5千多人。
1997年藏书量107.42万册,年内又有一个湖里图书馆工程竣工;此外,市里还拥有3个博物馆、5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及群众文艺馆(站)、青少年宫等。
自1992年始在全市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工作以来,市政府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特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大事来抓。并于95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荣获卫生城市第一名。截止到1997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579个,其中有医院48家、门诊部333家、以及2家妇幼保健机构、3家专科防治机构和1家医学科研机构等,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77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