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 姚润丰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近日表示,到201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零增长。
汪恕诚是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节水型社会建设高层论坛上做上述表示的。
他说,未来15年是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将细化到具体指标:到2010年,全社会自觉节水的机制初步形成,全民的节水意识明显增强,浪费水资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年均降低6%以上,力争农业灌溉用水实现零增长、工业用水量年均增长率不超过1%、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0年,我国的节水制度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基本完善,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全社会形成自觉节水的风尚和合理的用水方式;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零增长。
汪恕诚介绍说,与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不同,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主要措施有:通过制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明晰初始用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多种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特别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通过制定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引导水资源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
记者了解到,从1998年我国开始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来,水利部先后确立国家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100多个,重点推动了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河西走廊、东部沿海、南方水污染严重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国已经建设了600个重点的节水县,节水灌溉的面积现在已经达到3.2亿亩,每年的年节水能力达到300多亿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