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位于余姚市梁弄镇的横坎头村有着小山村特有的宁静,却掩盖不住一段光辉的历史。60年前,这里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在这个被称为“浙东红村”的小村里,有一堵墙上留着一颗2.5米见方的红星,见证着当年的烽火岁月。
1941年,中共华东局遵照党中央指示,派遣淞沪游击队南渡杭州湾,开辟浙东敌后根据地。1943年4月,浙东抗日军民解放梁弄镇后,浙东区党委进驻横坎头村,从此这里就成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他们在这里创办银行,发行抗币;创办《新浙东报》,传播抗日救国思想;办起了鲁迅学院和军政干校,培养了大批干部。
那颗绘制于1943年的红星,就在《新浙东报》社旧址里。当年与红星相邻的另一面墙上,还写有入党誓词。这里是新党员入党宣誓之处,也是抗日军民接受党的教育的场所。
在红星指引下,余姚共有1600多人参加了抗日队伍,其中130人英勇献身。浙东根据地抗击和牵制了2万日军和2万伪军,经历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县城两座、大小据点110多个。
今年84岁的老游击队员夏日初的家与这颗红星仅一墙之隔。他的父亲被日寇杀害后,在红星的激励下,他奋勇地加入了抗日民兵队伍,并参加了大小6次战斗。“在战斗中,民兵的主要任务是为前线战士送弹药。”回忆战争年代,老人激动起来,“许岙战斗打了十来天,我们就挑运了十来天的手榴弹。手榴弹一挑到村里,又有别的民兵挑着送到战场上。”
1945年8月,日寇投降的消息传到了横坎头村。浙东区党委在村旁的一座小山下举行了庆典活动。“推开乌云见青天,”夏日初兴奋地回忆着,“社教队组织了一天一夜的宣传戏。戏演出前还放映了幻灯片。在幻灯片上第一次看到了毛主席和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像,我们的手都拍红了。”
1945年9月,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在红星指引下参加革命队伍的万余名浙东子弟也同时奔赴新的征程。随后,当地群众用石灰把这颗红星保护起来。解放后,他们又剥去石灰,使红星再次闪耀出光辉。1964年,当地党委、政府派人重绘了这颗红星,使其成为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今年初,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来横坎头村瞻仰革命遗迹的人们络绎不绝。当地党委、政府开始在村里修缮革命遗址。负责这项工程的梁弄镇党委委员黄桂树说:“我们要让红星永远闪耀在浙东红村,永远闪耀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