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6月30日启程赴俄罗斯访问。在困扰中俄上百年的边界问题顺利解决和别有用心的“中国威胁论”再度尘嚣泛起之时,中俄国家元首此次会晤势必会超越事务性会谈的范围,仅凭这次会谈可能产生的战略意义,就足以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中俄边境问题解决为深化战略合作提供动力
6月2日发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件事注定将载入史册。中俄外交部长在这个偏远的俄远东城市互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这一举动标志着两国彻底解决了所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中俄两国出于战略考虑,曾有过一段为时不短的分分合合。在40多年前,甚至还兵戎相见。从中国来说,北方的庞大邻居曾经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近当代史进程;从俄方来说,特别是在前苏联时代,与中国的关系也曾极大地影响了其国际战略选择。
发生在两个重要大国间的不愉快,在相当程度上并非是现实博弈的结果,而是历史包袱的压迫,这个包袱不是意识形态的不容,而是漫长边界线的争议。由此,猜疑与提防长久地在两国间存在,甚至在战略合作关系确定后也未完全消散。
现在,中俄关系真正向邓小平所说的“向前看”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在“一超多强”的现实政治版图中,双方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的主观愿望也更加强烈。
战略合作将以能源和军事为重点方向
事实上,中俄双方在能源和军事上的合作早已有之,但一直没有进一步深化,这一点在能源合作领域更加突出。由于个别国家的插手,在输华石油管道上,俄方就曾几经反复。“安大线”和“安纳线”的举棋不定,不但对中国的能源引进不利,对俄方所急需的资金引进也起了反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中俄边界问题明朗化的同时,俄方对输华石油管道的态度也开始明朗。
早前一些时候,俄能源部长意有所指地说,(日方)不提供资金,俄方也有能力自己建设输油管道就是明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23日曾透露,胡锦涛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讨论的议题将是非常广泛的,中俄兴建油管计划是双方能源合作的重要一环,目前双方已达成共识。俄罗斯今年将提供给中国1000万吨原油,明年增加到1500万吨原油。
在中国可靠的石油来源尚未确定的情况下,中俄的这项协议格外重要。
军事合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从将于今年8月在辽东半岛举行的高规模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我们可以作出判断:俄方将展示更为先进的武器,而展示先进军事技术,常常是武器出口进一步放宽的先兆。此外,据报道,联合军演的任务从“反恐”扩大到了“登陆”,结合现在的亚太局势,这一举动显然意味深长。
而原因是,俄方面临着周边环境逆转的挑战,这与个别国家欲在中国周边“布局”、“钳制”中国不无相似之处。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使两国找到了新的利益交汇点,这交汇点又转化成两国合作的动力。
战略合作是历史要求不会指向第三方
会有很多人认为中俄深化合作是因为“形势比人强”,是形势所迫,但并不尽然。一个世界上地域最广阔的国家和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两个国际公认的拥有核武和庞大常备军的军事强国,又同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果这两个国家恰好是邻居,两国搞好关系是历史的使命。因为这不但事关两国人民的福祉,也事关世界和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中俄峰会的战略意义不仅表现在它的现实操作性,还表现在它的历史性。事实上,胡锦涛主席即将对俄罗斯进行的国事访问,还将在深化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各领域的交流方面达成一系列协议。
2006年将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将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
这些举动,是为了巩固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这项工作是利在千秋之举。
两大国元首会晤,势必引起高度关注和一系列未必正确的解读。在唯恐“中国威胁”不被接受的人看来,解读得耸人听闻是可以预料得到的,比如说,认为中俄峰会针对某国某事。
事实上,在现有国际框架下,这种可能不存在。中俄各有各的国内问题需要解决,各有各的阶段发展目标。如果非要找到两国共同针对的目标,那就是都想为本国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现在,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这个目标的实现,并非没人阻挠。因此,中国的外交任务仍很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