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6C2851第一批登上坝顶的游客欣赏大坝雄姿
白发渔夫今犹在,高峡出平湖
NS6C2973游客在185米观景点
一位少女坐在江边的巨石上遥望三峡大坝雄姿,从昨起,游客终于可以登上坝顶
长江滚滚,白云悠悠,昨日上午9时的三峡大坝沐浴在夏日艳阳之中。由于四道水闸正同时泄洪,扬起的水雾让江上的空气变得潮湿,远山因此显得愈发青黑,江山宛如泼墨山水画一般。在三峡无边美景之中,雄伟矗立在江上的三峡大坝坝顶迎来了首批138名游客。这是三峡大坝二期工程竣工以来首次迎来公众登坝参观。
尽管这几日宜昌地区最高气温一度上升到摄氏38度,但众游客依然游兴盎然,气势
宏伟的大坝景观让众人深感震撼,纷纷凭栏观看上下游高峡平湖的世纪胜景。
三峡工程首次向游人开放腹地晨报记者抢先目击坝顶处女游
千名观光客昨“尝鲜”三峡坝顶
登坝前的入党宣誓
远望大坝,浅灰色二期工程大坝已经开始蓄水泄洪,远处的三期工程大坝则是钢铁“巨臂”林立,一派惹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在“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来自湖北秭归县的100名新党员在三峡大坝进行了一次让他们终身难忘的入党宣誓仪式。在成为首批登上三峡大坝坝顶参观的普通游客之前,他们在大坝左案坝底的近坝观景台隆隆的的泄洪声中面对党旗喊响了入党誓词。
来自秭归一中的28女音乐教师颜昕刚刚在胸前别上鲜艳的党徽,就有机会登上坝顶参观,她觉得非常有意义:“一直都没有机会走近了看三峡大坝,这个工程真是太伟大了,比远看雄伟很多!将来我希望能带我的学生来参观中国人自己修建的大坝!”
据与颜昕一同宣誓入党的秭归县财政局28岁会计师张伟华介绍,秭归县城因三峡工程进行了整体搬迁,目前全县居民已经搬进了大坝上游数公里处的新现场,从县城就可以俯瞰大坝全景。由于大坝工程的实施,“秭归的城市建设一下跨越了20年的历程”,因此该县的新党员在自己入党之初想出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入党宣誓方式,并有幸成为首批坝顶游客。
禁带饮料:安检严过机场
从最近的酒店——三峡工程大酒店(四星级)出发到三峡大坝坝顶,车程不过10分钟,但为了保证三峡大坝安全,这一段路可谓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在离酒店200米开外的铁门处,一道岗哨将所有无通行证车辆拦在了门外,只准人员通行。在经过前往坝顶的岗哨后,行人必须经过严格的安检才能上坝参观。除了金属物品,连饮料也不能带进大坝。
昨日上午8时50分,晨报记者成功通过安检进入坝顶附近区域。9时,一辆旅游大巴停在安检口外,众记者数十台照相、摄像设备立刻围着安检出口摆成一圈。第一个走出安检口的是“坝顶参观纪念卡”编号为000001号的54岁移民梁绪海,他刚通过安检就兴奋地竖起右手食指表明自己成为“第一登坝参观者”的兴奋心情。
据了解,梁绪海是武昌夷陵区乐天溪镇村民,他所在陈家冲村是1994年冲下游迁到大坝附近的,这次他们村共组织了38人报名登顶,没想到这批人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登上三峡坝顶参观的旅游团。梁绪海领到参观证后,头一天晚上兴奋得没怎么睡觉,昨日凌晨5时就起来做准备了。
坝顶游:游客感受各不同
上游是一望无垠的大平湖,仿佛沧海西移至此;下游则是波涌浪啸,江水通过四个汇洪孔激射而出,这景象恐怕只有东坡“骏马下注千丈坡”的诗句方能形容。站在大坝之上,巨大洪流的冲撞声似乎让脚底微微的抖动。
游客们是乘坐电瓶观光车上坝游览的,管理方在泄洪区用不锈钢围栏给他们划出了长100米、宽5米的观景区域,游客可以凭栏观景,但不能走出限定区域。但是站在观景区,宽阔的坝顶上繁忙的施工场景一览无遗,让游客们大开眼界。
面对如此景象,头戴草帽、留着长长白色山羊胡子的78岁陈家冲村民望西府止不住吟起了毛主席的旧词:更立西江绝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望老先生是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的青年时期,正是三峡之梦形成的时期,但工程经过谨慎论证,直到1992年才开始建设,他告诉晨报记者:“我太激动了,没有想到能够活着看到这些景象。”
秭归一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王金武比望西府小了近60岁,他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情:“我现在的深切感受到了人类力量的强大,这次经历将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看得出他说言非虚,这个即将填报志愿的准大学生生说话时嗓音和身体都在微微颤抖。
坝顶的参观,让每个游客都拥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这从他们神态各异的表情可以看出。
特别关注:
蒋孝严三峡游欲登坝顶也需排队
7月2日上午,时年63岁的蒋经国之子、中国台商发展促进会理事长蒋孝严先生一行将登上三峡大坝坝顶。
由蒋孝严先生携夫人黄美伦率队参加“武汉台湾周”活动的一行110余名台胞,将乘“长江明珠”号游船于今日(2日)上午抵三峡坝区。据蒋孝严秘书王昌麟昨日下午向晨报记者介绍,蒋孝严刚刚结束在台湾的一些社会活动,于6月26日乘机飞抵武汉,并与当地台商会面交流。由于正值暑期,蒋孝严决定暂时离开武汉游长江避暑,顺道参观新三峡美景。结束在三峡的游览后,蒋孝严将于今晚返回武汉,并于本周日返台。
对于蒋孝严在三峡坝区的行程,未能同行的王秘书表示“不大清楚”。有记者称,蒋孝严可能不会登坝顶参观。但昨日下午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孟炯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说:“台胞登不登顶我们目前尚不清楚,此次蒋孝严来湖北的接待工作不是我们负责的,我公司作为地接公司,将听从对方要求安排行程。如果蒋孝严先生有登坝意愿,需要通过申请,但不一定能于当天上坝。因为每日1000名登坝顶名额实在有限,对于各地旅行社近日的要求,我们都只能满足50%,也就是说,每日有1000名左右希望登顶参观的游客排不上号。所以,蒋孝严一行也要排队等待登顶。”
专访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孟炯
“大坝游将成新热点”
昨日下午,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孟炯接受晨报记者专访,对三峡坝顶游开放的周边细节进行了阐释。
大坝周边不断增加的新看点
“蜀道青天不可上,横飞白练三千丈”“十丈悬流万堆雪,惊天如看广陵涛”,这是古人对西陵峡新滩惊险景象的生动写照。随着三峡水库水位的不断提升,类似新滩这样的三峡险滩大部分已长眠江底。失去“险”字特征的长江三峡旅游将用何等方式招揽生意?
对此陈孟炯说:“虽然其他江段部分热点消失,但大坝的建成及周边新看点的不断出现,已经造就了新的三峡旅游热点。”
三峡大坝坝顶的开放,是三峡工程坝区继坛子岭、近坝观景区、185(海拔一百八十五米)观景平台、平湖观景区之后开放的第五个景点。在此前业已开放的坛子岭观景区可以鸟瞰大坝全景,在近坝观景区则可以仰视大坝并目睹泄洪胜景。185平台曾是离坝顶最近的观景区,但现在它的地位已经被坝顶游取代。
据2004年12月底的统计,全年进坝区旅游人数超过八十万,收入总额达到一点四亿元人民币。在这些收入中,最大的增长点在坝区,因此这里将成为公司今后的开发重点。“任何一个单个的产品不足以吸引中远程游客,三峡作为一个旅游主导企业,将来还会开发更多的大坝游产品。正在建设、将于10月开放的三峡截流纪念园将成为大坝内外第六个新看点。由于工程进展将于10月关闭的坝顶游,也只是暂时关闭而已”,陈孟炯说。
热点背后:安全保卫体系不断完善
据陈孟炯介绍,三峡大坝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工程,其安全需要得到充分保证。此外,在依然进行施工的大坝顶上进行游览活动,游人的安全也受到深切关注。因此,不断完善的安全保卫体系,是大坝游得以发展的保证。
出于这一考虑,三峡旅游发展公司在坝顶增设了保安,绝不让“跳坝、扔物伤坝”现象发生。如果危及大坝情况发生,应急预案将启动,公司从总经理等主要负责人开始,将立即撤职。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也宣称,大坝开放、坝顶旅游必须为安全让路,必须服从大坝运行和施工安全。曹广晶称,目前各种危及大坝安全等谣传很多,三峡坝区采取五道防线确保安全:第一道防线是大坝区入口,只有持证车辆才能进入;第二道防线是坝区内,对人员车辆进入进行控制;第三道防线是近坝处;第四道防线是坝体处;第五道防线是厂房区。五道防线均有武警站岗,确保安全。
随着形势不断发展,更完善的三峡大坝安保体系将会逐渐浮出水面。
(第二版整版记者手记)
千年梦想,向人民开放
2005年7月1日,在灿烂夏日阳光下,首批三峡坝顶观光团138名成员在经过严密安全检查后,胸挂参观证踏上已经蓄水发电的三峡大坝坝顶。和百余名普通中国公民一起,我行走在初次向公众掀起自己神秘面纱的雄壮工程肩上。在巨人般林立的塔吊之下,在汹涌奔流的江水之上,我可以看到那一张张受到奇迹震撼而略显肃穆的兴奋面孔,听到响个不停的照相机快门声。
记者看到已经在三峡工地工作6年之久的宜昌太平溪村38岁普通农民工王开华时,他头戴安全帽,蹲在巨大的混凝土通风口顶上刷涂料,面对坝上前所未有的热闹一幕,他显得有些激动,边刷边说:“我看着三峡‘长’起来的,看惯了也没有觉得什么,今天看到他们(指游客)来坝上,觉得很自豪,毕竟这坝是我们修起来的。看着他们这么高兴,我也很高兴。”
建设者们在这一刻忘记了艰辛,而参观者们则在江天之间这梦幻般的高峡平湖胜景中尽情游览。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刻关于万里长江的一个千年之梦已经真正实现,并已成为可以行走其上的伟大工程。
万里长江,是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江,她发端于雄鹰翱翔的青藏高原,蜿蜒千里长成于蜀南叙府三江口,进入渝东鄂西后,江水以极端勇猛之势击破中西部重重山峦的阻挡,成功闯入中国版图的腹地,冲积成一个个沃野千里的平原,最终东归于海,在身后留下了绵延数千年的东方文明。
古代四大文明都属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分别产生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但磅礴的自然力量也是难于驾驭的,河流的性格决定了她身畔民族的命运:尼罗河水定期泛滥,不仅使古埃及获得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而且也使埃及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苏美尔人最早开发了两河流域,创造出高度繁荣的两河流域文化,但由于过度无节制的垦殖致使两河流域的沙漠化盐碱化日益严重,古巴比伦文明最终从地球表面上彻底消失。
长江的力量,不逊色于上述任何一条河流,她大多数时候是平静流淌的,但凶暴泛滥也频繁出现,一次又一次地摧毁两岸人民的家园。而长江数千年来触目惊心的洪涝灾害史,大部分是从这水流最激猛奔腾的三峡地区开端的。从三峡地方史志记载可查的晋隆安三年(399年)五月超出地面1米的洪水算起,历经唐、宋、元、明以至清代同治庚午(1870年)止,历代水患达百余次。由于水患,峡江两岸官廨民居被冲垮,庄稼良田被毁坏,众多生灵累遭涂炭,黎民尸骨漂浮满江,幸存者只好依山露宿。仅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元月,峡州大水山崩,毁坏官廨民居达21829间,死者3467人。明嘉靖年间(1555-1566),三峡多次地震,新滩滑坡,长江阻塞,江水倒流,民心惶恐……
黄牛峡是三峡的险中之险,诸葛亮《黄牛庙记》称:“趋蜀道,履黄牛,因睹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敛巨石于江中。”近代历史上黄牛峡长江洪峰的浪痕记录,可见黄陵庙禹王殿立柱,其3.6米高处保留着清咸丰庚申年(1860)的洪峰浪痕;3.7米高处留着清同治庚午年(1870)的洪峰浪痕。经专家测算,清同治庚午(1870年)该处长江水位为海拔81.16米,秒流量11万立米。这次特大洪水给长江中下游百姓带来了灭顶之灾,数百万人葬身鱼腹,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可以说,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我华夏民族与三峡水患斗争的历史。斗争的开端,也是高峡之梦发轫之时。《书经·禹贡》、《水经注》等权威性的地理专著都记载了大禹导江治三峡的历史,这被认为是三峡水利工程的首次实践。战国时期,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导的都江堰治水工程位于长江三峡的上游,客观上对长江三峡的水患起到了缓解作用,在峡江一带依然存有许多“三官庙”,以作纪念。宋神宗(1068-1078)年间,峡州知州姚涣(字虚州,普州人)带领百姓治理长江三峡,被载入《宋史姚涣传》。乾隆三十七年(1722),湖北分巡李拔(字峨峰,剑南人)兼管水利事,率众开凿三峡水路和纤道,施工达20余处。在黄陵庙禹王殿前左侧,竖立2米多高的一座六棱石幢,上面镌刻了他撰著并题书的《凿石平江记》……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数千年时光中,我们的祖先胼手胝足地实践着驾驭长虬、抑止三峡水患的艰辛道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反复之后,近代工程学的出现终于让高峡梦想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在这个崭新的梦想中,中国人不但一如既往的希冀抑制水患、灌溉家园,而且首次产生了利用长江洪流为建设现代文明国家提供动力的美好希望。早在1918年,孙中山就以敏锐的眼光和宏伟的抱负,提出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机遇,引进外资,利用西方技术和战时生产的设备来开发长江三峡的水力资源。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曾请求美国帮助,对开发长江三峡进行勘测和设计工作。
然而,这个梦想的逐渐实现,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正在指挥三峡最后阶段建设任务的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对晨报记者感言如是:“可能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工程,能够像三峡大坝这样经历这么多年的论证,论证其时间之长,参加专家之多,涉及问题之广泛,为新中国大型建设项目中所仅见。这么多年来,我想三峡大坝建设本身给予中国人的启示,蕴含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综合内涵实在是太深厚了。而以她景观的实际情况来讲,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坝。一个民族投入这么多财富,耗费这么长时间,建成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从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涵方面来讲,在全世界来说也是十分罕有的。”
真正让三峡大坝之梦变为现实的,还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人。
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中下游受灾人口1888万人,受灾农田4755万亩,3.3万人死于这场灾难。毛泽东流泪了,他在菊香书屋的小院里遥望南国,伫立许久……1958年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议题。1958年2月,周恩来、李先念等领导同志率10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峡工程实地考察。同年,党中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提出对三峡工程要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论证的方针。1980年7月中旬,邓小平自重庆乘船东下,途中视察了三斗坪坝址、葛洲坝工地和荆江大堤,听取了“长办”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抵汉后,又召集国务院其他领导人研究三峡工程问题。1982年11月24日,邓小平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修建三峡工程以缓解电力紧张局面的汇报时表示: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1984年,经过国务院16个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个科研施工单位、11所大专院校的专家、领导审查通过,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蓄水位为150米的三峡方案。三峡工程进入施工准备阶段。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进一步扩大对三峡工程的论证。是年6月,国务院成立三峡工程论证委员会,对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重新论证。198
在数代中央领导人的关怀和全民族急切目光注视之下,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蓄水位为175米的三峡工程新方案。随着十年紧张施工和移民外迁等附属工作的初步完成。2003年5月21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正式宣布,三峡二期工程达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舶试通航要求。同年6月1日,三峡工程下闸蓄水,并于当月实现了永久船闸试通航。
千年民族梦想一朝圆满,2005年7月1日,三峡大坝的开放不是羞答答的,而是真正与建设她的民族零距离的亲近。行走在这横跨长江两岸的大坝上,你可以动情触摸甚至亲吻这个属于全民族的奇迹!
千年梦想已经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长江巨龙的腰间,向全体中国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