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浙江纪念活动 正文
  浙江纪念活动      
    

穿越硝烟的传奇 文澜阁《四库全书》大转移

www.zjol.com.cn  2005年07月04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抗战刚刚开始,社会上流传着种种小道消息。有的说,东北沦陷后,日本人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往了东京,而北京的两套书(宫内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也快要被日本鬼子抢去了。”现任浙江图书馆事业研究所所长林祖藻说,在纪念陈训慈诞辰九十周年的时候,沙孟海等老先生讲起了当时的故事,陈训慈等浙江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自杭州到龙泉,再到贵州,再到重庆,行程2000多公里,终于保全这黄河以南惟一的一部《四库全书》。

  林祖藻说,在浙江,湖州百百宋楼的好多古籍善本就曾被日本人抢走。

  1994年,著名学者、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毛昭晰在日本京都读到日本学者松木刚的《掠夺了的文化——战争和图书》一书,才知道杭州沦陷后不久,日本的“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于1938年2月22日派了9个人从上海赶到杭州,花了好多时间寻找文澜阁《四库全书》。毛昭晰说,“他们想把这部珍贵的图书劫夺到日本去,但他们的好梦落空了(此时书已经在龙泉了)。”

  当时任保管工作的毛春翔在《图书展望》1947年复刊第三期《文澜阁四库全书战时播迁纪略》中描述:“馆长陈叔谅(陈训慈)先生恐阁书被炸,即命总务组赶制木箱,准备迁移。七月末,情势日益恶劣,乃决定迁运日期及地点。日期,定于八月四日。地点,决定富阳渔山石马村赵宅,……八月一日,全馆职员集孤山分馆,点书装箱,至三日深夜装峻。计阁书一百四十箱善本书八十八箱,共二百二十八箱。四日晨阁书离馆,运往江干装一大船。五日午刻,抵达渔山。”

  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

  自杭州到龙泉

  陈训慈举债搬书

  陈训慈先生在1938年3月1日有一段对搬迁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过程回忆:“自去年十一月中旬,浙西失利,杭垣垂危,余与省图书馆同仁于十六日离杭,买舟南下。余先赴建德,同仁送至兰溪者旋亦至建德来集。在建德设办事处,治事凡一月。其间又赴杭州运书,一返家乡及杭垣。富阳继陷,建德吃紧。又偕同仁于十二月二十七日买舟,循钱江上溯经兰溪、金华,以今岁一月三日达到永康。以此为运书往来金华、丽水方岩间。又派员至建德,运出文澜阁《四库全书》与善本至龙泉。因馆务紧缩,仅存一设在碧湖之流通部。然往来调度亦鲜宁处。其后,又以教(育)部主张,搬迁文澜阁《四库全书》于黔省,洽定车辆,定于三月二十三日起运,于是运书事略告段落。”

  这200多字的“轻描淡写”,其实字字非同一般。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日机时常袭击杭城。11月,日寇登陆金山卫,杭州危在旦夕,而有关部门对文澜阁《四库全书》却撒手不管。

  1937年11月21日,陈训慈拜访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探询省教育厅对图书馆的考虑安排,当时浙江图书馆归省教育厅管。许回答,杭城仅有三四天可以守,对图书馆迁书一事,“无具体意见”。11月25日,浙江省政府迁到金华。陈训慈到金华找许请示,许仍“未有一定主张”。

  陈训慈在日记中写到:“教育厅所存节余数万金皆扣不发,今急用搬迁书避难之际,何以墨守官家之不肯负责之办法,置重要图书设备之安全不理,真令人感愤极也。”

  1937年11月13日和20日,陈训慈数次登门省教育厅,才领到三百元。陈训慈只好四处举债。

  陈训慈在日记中写道,“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为运书款,绌以向张君晓峰借两百金,自垫二百金,今悉磬。无应挑工的工资,乃往访振公仅借得六十金,应付颇不易……”

  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陈训慈无奈之中,又在1937年12月11月向省教育厅呈了报告:“……因念如此文物,教育厅不视为本身事,至赴杭借资,而今已自筹借运出,然在杭书尚多,宜可续运……”,要求“特拨运书费八百元”。

  陈训慈日记

  钱当然是个大问题,然而运输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交通压力,几乎击垮陈训慈。他曾感叹道:“无车无钱之苦,至此乃饱尝风味矣。”

  下面是陈训慈把书从杭州搬到建德期间的部分日记,其艰辛可见一斑。

  1937年11月15日。“在孤山分馆和史美诚(总务部主任)、郁望尧(阅览部主任)、张崟(编纂组主任)谈话,商讨搬迁图书、公用文件及馆员去留问题。聿茂来商量雇船迁往兰溪之事。昨晚史美诚去雇船,得到二艘,而至中午,船为军事机关占用。”

  1937年11月20日,“由于雇船困难,叫孙金三君赴闸口雇船,不得而归。十时许,余赴省政府,访秘书沙孟海,并介绍伍时谨秘书长。设法借车,伍先生曾在中山大学掌教,于浙馆公私都有同情。他打电话至公路局设法……”

  1937年11月21日。“赴省府访孟海兄,告知方志、西文书一部分迁运,不能得船只。得车赴富阳,而浙大无车无办法,孟海作一介绍书,致公路局徐学禹局长,十一时半,往公路局,徐君派技工王君代见,允派汽车运富阳一次。电话给定为二十一号车,告余先归。嘱汪闻兴……但来电,则其车赴武林门为其他机关所用……闻兴不得要领而归。”

  1937年11月22日。“来杭运书,将方志等装箱待运。而至昨晚止,汽车犹无眉目。就寝意颇不乐。以公家于文化公物之渺视,尚为意想中事;非常时期,组织行动之散漫尤可为全局虑也。”

  “为借车事,再赴省府,公路局及浙大。至省府时八时。孟海来,忽闻空袭警报。敌机二架少顷即至。如在省府上盘旋。孟海嘱同避地下室中。”“敌机声音未解除警报,即辞出省府。伍秘书长再电徐局长,答语模棱。”

  1937年12月3日。“文澜阁《四库全书》与善本,自富阳抵桐庐。觅船不得。赖浙大卡车之功,分运三天,已全部抵绪塘,存建德民教馆绪塘分部东首,方丽斋先生家中。”

  1937年12月10日。“文澜阁《四库全书》暂放建德之绪塘坞,接公路太近,宜搬迁到山乡。”

  1937年12月18日。“前觅山乡而未定。”

  竺可桢日记

  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日记保留得也很完整,屡屡提及文澜阁《四库全书》之事。

  1937年12月22日:“陈叔谅(即陈训慈)来,据谓省立图书馆运《四库全书》及省志、英文书籍至建德。”

  1938年1月22日(在吉安):“电教(育)部陈立夫,报告运仪器近况,并报告文澜阁《四库全书》硕果仅存,虽由浙大帮同运严(即建德),似更运内地为是。”

  1938年2月8日:“余前月二十日致教育部一电,报告文澜阁《四库全书》留建德实不安全。教部韪其议,拟迁贵阳,由浙大协同运迁。但昨接陈叔谅回电,知浙省府拟将其移处州(即丽水)。”

  1938年3月25日:“叔谅来,知文澜阁《四库全书》于日内可由龙泉起运赴湘。”

  1938年3月至4月

  自龙泉到贵阳

  文化苦旅

  遵循当时教育部的要求,文澜阁《四库全书》又于1938年3月27日从浙江龙泉出发西迁,途经福建浦城,又折回浙江江山,再上浙赣铁路,过江西,到湖南长沙,从湘北到湘西,直奔贵州贵阳,至4月底运抵,先存西郊张家祠堂,后藏北郊地母洞。

  行程约1600公里,除了借助浙赣铁路,大多数时间都只能靠肩挑、人拉和船运。尤其需要横跨江南五省的山山水水,其间有说不尽的艰难,吃不完的苦头,加上路途遥远、时间长、天气寒冷;日本鬼子的飞机到处骚扰,空袭不断,一路伴随的就是护书人和《四库全书》的危险境地。

  仅从浙江龙泉到福建浦城,然后再折回浙江江山,这一段经过了新岭、王坊、峡口、石后、清湖等二十多个镇。而在峡口过江山溪时,由于路况差、人疲惫、天气恶劣,有一车书翻倒在溪水之中。经抢救,运到江山县城的城隍庙里的大天井中曝、晾。这一车书大约有3000多册15万页,若不及时曝、晾,很容易“结饼”或霉烂,《四库全书》就永不能完整。工作要求非常细致,需要一页一页揭开,使用毛纸垫上,让其吸水,然后再曝、晾。为了避开日军飞机的轰炸,护书人没法在江山久留,只好一路跋山涉水一路通风曝晾。一到贵阳,头一件事就是大规模曝书。

  “现在翻开来的时候还有水印的痕迹。”林祖藻说。

  1938年,陈训慈向图书界前辈张宗祥求字。张宗祥写了一首诗,概括了这一趟真正的“文化苦旅”:

  辛苦南征道路长,寿松秘籍在行囊。

  护书心血债全愿,历劫漂湘发奇香。

  天一丛残怀甬上,文澜安稳到黔阳。

  八千卷已归何处,老友飘零泪数行。

  1944年12月

  自贵阳到重庆

  《四库全书》在贵阳存放了六年,饱受云贵高原的阴雨潮湿之苦。

  1940年2月,浙大从广西宜山再迁贵州遵义。浙江大学当时派出了工作人员参与晒书,竺可桢再次记载了保管《四库全书》的不易。竺可桢1942年10月11日记:“谭其骧来,渠眼力不佳,愿代方翥人去贵阳晒《四库全书》,即在地母洞之文澜阁也。但贵州只六、七、八各月多见阳光,九月以后则暗无天日,此时晒曝殊不相宜。”1943年11月24日,竺可桢又记:“八点晤(贵州省)教育厅欧愧安厅长。与谈文澜阁《四库全书》放在地母洞潮湿,于库不相宜。且浙大派戴明扬本年晒库书,回校报告认为有移回之必要。”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军企图打通桂黔大陆交通线,从广西北犯贵州,11月,黔境告危。12月8日,《四库全书》转运迁渝,至23日完整抵达重庆青木关。1945年2月19日,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在重庆成立,张宗祥、竺可桢、陈训慈皆为委员。

  1946年5月至7月

  自重庆回杭州

  抗战胜利后,就开始筹划文澜阁《四库全书》返浙,然而真正实施差不多过了大半年。

  陈训慈和竺可桢的日记记载,文澜阁《四库全书》于1946年5月7日由6辆汽车载运离开青木关,押运员有教育部徐伯璞科长、浙省图书馆夏定域等8人,护送警察有12人,费时近两个月,于7月5日抵杭州。

  自1937年8月4日离开杭州起,至1946年7月5日回到杭州,浙江图书馆和文澜阁《四库全书》经历了8年又11个月的抗战“文化苦旅”。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编辑: 朱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