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研究人员在解剖死亡斑头雁 新华社记者 侯德强 摄 |
1000多只斑头雁接连死亡,原本平静的鸟岛顿时成为“候鸟疫区”——这就是今年5-6月发生的青海湖禽流感事件。到底谁是其中的“真凶”?中国科学家携手攻关,终于在短时间里迅速“破案”——一种经过重组的新H5N1型病毒“杀死”了候鸟。
上周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基因组研究所,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的这一报告。科学家警告:由于野生候鸟的迁徙习性,使它们有可能成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四处传播的“飞行器”,其威胁不容忽视。
据悉,在此次青海湖疫情中,科学家从死鸟的咽喉、泄殖腔分泌物中分离出了病毒,并对4个病毒分离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检测。结果发现,它们与已知的H5N1型病毒类型都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病毒的基因组可能经过了重排。
这种变异病毒的毒力如何?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高福研究员等对鸡和鼠注射了分离病毒。结果发现,8只接受注射的鸡都在20小时内死亡;在8只实验鼠中,有7只在3天内死亡,剩下1只在第4天死亡。“这一结果表明,这种新H5N1型病毒危害极大,其毒力远远超过了早先在中国北方发现的同类型水禽禽流感病毒。”
根据疫鸟的迁徙路线,专家分析:疫情可能发生在候鸟东南亚等地越冬之际,然后春季迁徙时带到青海湖地区。参与项目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雷富民研究员强调,青海湖是许多候鸟的育雏栖息地,因此这种新型禽流感病毒可能成为全球性的威胁。
作为该课题的协调人,高福研究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候鸟的飞行不受控制,也很难注射疫苗,因此这种新型禽流感是科学家面临的新课题。为此,全球专家必须加强合作,对水禽携带病毒的情况进行广泛和经常性的检测,以寻找流感病毒重排与变异的一些分子规律,为疫苗和药物的研究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