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伊斯兰教圣裔或知名贤者的坟墓,叫麻扎,为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晋谒之处或陵墓。一般墓室四周竖有许多长木杆,用作挂布条、马尾、羊皮、羊角、牛尾等物。麻扎多为庭院式建筑,有圆拱形顶部的高大墓室,以及礼拜殿、塔楼和习经堂等附属建筑,并拥有大量土地、房屋、商铺等产业。管理人称谢赫,另有伊玛目、穆艾津主持宗教活动,经文教师负责宗教教育。有名的麻扎有喀什的阿帕克霍加麻扎(汉文史料称香妃墓)、阿图什的沙图克·波格拉汗麻扎、英吉沙的乌尔德麻扎、吐鲁番的阿尔发达麻扎、霍城的秃黑鲁帖木儿汗麻扎等。主要分布在天山东南部,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和帕米尔塔什库尔干一带。
阿帕克霍加麻扎,坐落在喀什市区东北郊5公里的乃则尔巴格乡艾孜热特村。这座陵园始建于1640年,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都算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的安葬地。相传在墓中还葬有清朝皇帝的“香妃”。因此,在新疆的汉族群众中又称其为“香妃墓”。现在国内外人士对这一名称可能更熟悉些。
1640年,阿帕克霍加——依达也提拉的父亲玉素甫霍加死后,首先葬于此处。1695年阿帕克霍加也死了,被葬于其父的墓旁。早在阿帕克霍加生前,他就曾以“霍加政权”帕夏的名义,强迫数万民工,花费巨额白银为自己预建了豪华的陵墓,将玉素甫霍加原先那座尚属简朴的墓加以大规模扩建,这是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极热衷的一桩大事。为此,甚至引起了叶尔羌和喀什噶尔一带数万百姓的暴动。
以后,又历经上百年才达到今天这个样子。此墓本当以玉索甫霍加之名命名,只因阿帕克霍加在当时宗教界的地位及充当过世俗政权统治者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反而使阿帕克霍加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比其父更高的名声,因此该墓才冠以阿帕克霍加之名而流传至今。
由于依善派传教士的影响,17世纪后在天山南北掀起了以朝拜麻扎为主要形式的对所谓伊斯兰教“圣人后裔”的崇拜纪念活动。自阿帕克霍加死后,这种活动开始逐步形成高潮,并历代延续了下来,这当然是新疆的历代封建统治者们推崇和大力提倡的结果。因此,阿帕克霍加麻扎作为今天新疆最大的“圣人”陵墓,在穆斯林群众中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
1760年7月12日清朝乾隆皇帝曾专下谕旨,对阿帕克霍加墓的管理作出规定:“喀什噶尔所有从前旧和卓木(即“霍加”)等坟墓,可派人看守,禁止樵采污秽。其应行修葺分例,并著官为经理,以昭国家矜恤之仁。”不仅派有专人管理,而且也曾拨出款项予以维修。
阿古柏入侵新疆后,为了以宗教麻痹群众,达到他分裂中国领土的罪恶目的,虽然为无休止的征战而苦于经费不足,仍然不惜耗资百万,动用数万民工匠人,全面整饰扩展了阿帕克霍加麻扎,费了整整4年时间,于1874年方才完工,基本上形成了今日所见的规模。
1880年6月18日,曾有英国人依莱阿斯到喀什噶尔,游览了阿帕克霍加麻扎。据他在《游喀什噶尔阿帕克圣墓记》中说,当年这里还设有陵园附属的伊斯兰经文学校,“无数的经院建筑,它是到这里学习神学的学生们的住所”;在“大储水池旁有高台”。“地下铺着地毯”,极是华贵气派。还有今陵园西部的“加满”礼拜寺和教经堂两大建筑,大都完成于那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