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新闻专题 > 网络媒体新疆行 > 新疆概况 正文 新疆在辉煌与希望中奋勇前进    打印 

新疆在辉煌与希望中奋勇前进

www.zjol.com.cn  2005年07月14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成功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全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的发展,各族人民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50年的发展,又为各族人民以胜利的步伐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50年的峥嵘岁月和辉煌成就,全区各族人民无比自豪、倍受鼓舞;展望未来前程,新疆更加充满希望。

  一、新疆五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总体实力明显增强。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55-2004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83.64亿元,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形成了一大批生产能力。2004年新疆生产总值达到2200.15亿元,比1978年增长11.5倍,是1955年的57倍,人均生产总值11199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亿元,比

  1978年增长近20倍,是1955年的85.5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与1955年相比成数十倍、数百倍地增长。其中粮食从1983年开始就一直保持自给有余,棉花自

  1994年以来连续保持单产、总产、品级和调出量四个全国第一,啤酒花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0%,番茄酱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四分之一,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酱生产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甜菜糖生产基地。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步伐不断加快,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二位,

  1990年以来,原油产量平均每年增加110万吨,增长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新疆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自治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55年的

  54.4∶26.1∶19.5调整为2004年的20.2∶45.9∶33.9,三大产业比例日渐合理,产业结构层次逐步由低级向高级迈进。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加强了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1978年至2004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71.1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就达3710.08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47.1%。建成投产了一大批对新疆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支持新疆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根据新疆“绿洲生态、灌溉农业”的特点,按照大农业的格局展开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以克孜尔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和大批干支渠及其防渗工程的建设,使全区的引水量、水库库容量和有效灌溉面积迅速增加。到2004年已建成水库487座,总库容达到78.06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达到4249千公顷,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完成了农村人畜饮水改水防病工作,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条件。交通、通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铁路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相继建设了连接内地的兰新铁路和南疆铁路、北疆铁路以及兰新铁路复线等,正线运营里程已达2998.5公里,是1978年的1.9倍。公路建设目前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国道、省道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脉络,连接区外和周边国家的交通运输网,公路通车里程由1955年的8820公里增加到现在的8.65万公里。特别是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乌—奎高速公路的建成,标志着新疆公路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民航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联结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的空运网,通航里程已达11万多公里,成为我国拥有航站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邮电通信建成了覆盖全疆的光缆干线,完成了亚欧光缆新疆段工程,初步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到2004年,全区固定电话数达到522.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89.4万户。电力工业迅速发展,以电源建设和扩大电网覆盖面为重点,先后建成了一批骨干电厂,发电量由1955年的0.55亿千瓦小时增加到现在的244亿千瓦小时。

  (三)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自治区依托丰富的水土、光热、矿产资源,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开发成效显著。50年来,自治区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加快水土开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200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50.68亿元,比1978年增长6.3倍,是1955年的17.2倍。粮食总产达到828.53万吨,比1978年增长1.2倍,是1955年的5.6倍。棉花总产175.25万吨,比1978年增长30.9倍,是1955年的69.8倍。肉类总产128万吨,比1978年增长14倍,是1955年的19.1倍。特色林果面积发展到1004万亩。同时,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纺织、食品加工业,加快了由原料输出向商品输出的转变步伐,纱产量由1955年的3700吨,增加到2004年的25万吨,糖产量达到30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到2004年全区资产在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24家。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成果累累。相继建成了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等三大油田基地,到2004年,原油总产已达2228万吨,比1978年增长5.3倍,是1955年的676倍。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石油化工得到较快发展,建成了独山子石油化工厂、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等一批大中型石油化工项目,初步形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现已达到原油加工1220万吨、乙烯25.37万吨的年生产能力,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步伐不断加快。煤炭、铁、铜、黄金、钾盐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均排在全国前几位,找矿潜力巨大,其中煤炭资源预测储量为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预测量的40%以上。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喀拉通克铜镍矿、阿西金矿、阿舍勒铜矿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钢铁、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2004年钢材总产达233.06万吨,比1978年增长33倍,是1955年的352倍。铜、铝、黄金生产从无到有,也达到一定水平。

  (四)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方针,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努力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积极开拓中亚、西亚、俄罗斯、东欧市场,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区与世界上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0个。拥有国家级开发区3个。2004年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56.3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39倍。从1992年至2004年,我区成功地举办了13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乌洽会”已成为中国西部及周边国家颇具影响的经贸盛会。

  (五)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流通、外贸、价格、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改革,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经济体制框架,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了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各项政策规定,确保了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稳步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在全区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通过坚持实施扶贫开发措施,确保了我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不断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一大批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真正走向了市场;许多国有企业通过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了机制,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组建和完善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逐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和行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建立健全就业、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更大程度上使广大城乡人民的利益得到维护和加强。

  (六)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帮助下,新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专业技术人员不过一万多人。为了适应新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区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新”战略,大力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区国有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接近41万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949年全疆仅有1所高等学校,各类中等学校11所,小学1355所,而且学校的校舍简陋,办学条件很差。全疆90%的人都不识字。2004年,新疆共有各类各级学校865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8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83所,普通中学1965所,小学5451所。各类学校共有在校学生总数439.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254.7万人,占全区在校学生总数的58%。全区已有71个县市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其中对56个县、205万贫困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7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86.32%,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国家从1989年起,实施内地高校支援新疆高等教育计划,已为新疆培养1万多名少数民族本科大学生。从2000年起,国家投巨资在内地12个发达城市举办新疆高中班,2004年在校生已达5600人,2005年再增加13个城市,增加招生3115人,办班学校由2004年的15所增加到35所。2004年,自治区参照中央在内地举办新疆高中班的模式,在区内8个城市招收边远贫困地区农牧民子女上初中1000人,2005年计划招收3000人,从2006年起每年保持5000人的招生规模。这些重要举措正在有力促进我区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深受各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前,新疆没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没有艺术教学和研究机构,2004年,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9个,艺术研究和创作机构2个,公共图书馆81个,博物馆(纪念馆)23个。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到2004年,全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3%,各族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2004年,新疆出版各种报纸3.39亿份,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占38%,各类杂志1450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占35%,出版图书8237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占40%。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健全。2004年,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08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98万人,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乡镇卫生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200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5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2.5倍和17.9倍。2004年我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9.1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8.82平方米,分别比1981年增长1.4倍和2.1倍。居住环境日益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衣着消费由量的需求向质的提高和多样化转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升级换代明显加快;科技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各族人民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全区人口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不足30岁,延长到目前的67.41岁。

  (七)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以来,新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按照中央文明委和自治区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建设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切实加强了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活动为主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截至2004年底,全区创建文明城市牗区、县、县城牘竞赛评比表彰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十一届,先后有12个城市、9个区、9个县、8个县城获得自治区级文明城市牗区、县、县城牘荣誉称号;已建成自治区级文明单位4066个、自治区级文明行业122个、自治区级文明村镇183个;有4个城市、20个县牗乡、镇、村牘、12个行业、24个单位先后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县牗乡、镇、村牘、行业和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在巩固中提高,取得了较大成绩,呈现出领导重视、机制健全、活动丰富、工作深入、氛围浓厚、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创建活动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安定团结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的良好发展态势,对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自治区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八)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作出重大贡献。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疆的人民解放军十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揭开了新疆屯垦戍边史上的崭新一页。50年来,几代兵团人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坚持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按照“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不与民争利”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天山南北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历经无数艰辛,在亘古荒原上开辟了一片片绿洲,建立了一个个农牧团场和工矿企业,兴建了一座座农工商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城镇,为新疆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50年来,在中央的关怀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兵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兵团总人口达到256万,下辖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2044家企业法人和一批科教文卫体社会事业单位,有11家上市公司、2所大学和1所农垦科学院,有国家级的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并举、科教文卫体全面发展的大型联合集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兵团这种特殊组织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牢固树立发展是屯垦戍边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实施了结构优化、外向带动、科教兴兵团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了兵团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优势,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4年,兵团生产总值达到302.15亿元,占全区的13.7%,人均生产总值11835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特色农业和林果业、畜牧业快速发展,2004年兵团棉花总产87.78万吨,占全区的50%。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目前已形成了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众多的工业体系。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性收入11332元。17.6万户农牧职工从危旧住房搬入了新居。兵团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兵团作为“稳疆兴疆、守边固边”的重要力量,在长期的屯垦戍边中,与各族人民结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关系。多年来,兵团始终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做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兵团自组建起,在历次反侵略、反颠覆、反分裂重大斗争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成功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全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的发展,各族人民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50年的发展,又为各族人民以胜利的步伐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50年的峥嵘岁月和辉煌成就,全区各族人民无比自豪、倍受鼓舞;展望未来前程,新疆更加充满希望。

 [1] [2] [3] [4] 下一页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