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新闻专题 > 网络媒体新疆行 > 相关背景 正文 新疆自治区的气象特点    打印 

新疆自治区的气象特点

www.zjol.com.cn  2005年07月14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所谓“新疆气象特点”指的是一般(普遍)气象特点(参见本篇第2章)在新疆的特别(特殊)表现。之所以产生这些特别(特殊)现象,是由新疆特定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辽阔的地域、多样的自然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

  气象特点之一—新疆位居我国天气上游

  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相对我国内地即位于西风带上游,因而新疆实时气象信息和加工气象信息对内地天气变化有十分重要的征兆性、指示性和指标性,新疆气象监测网已成为我国甚至是世界气象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高空气象探测站14个、国家气象基本站和气候基准站的总数54个均位居全国第一,气象卫星乌鲁木齐地面站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地面站之一。

  新疆是冷空气入侵我国的重要门户。统计表明,冷空气主要由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侵入中国,其中,西方路径的冷空气大致沿北纬45°线向东移动,首先到达新疆,然后继续东移影响内地。西方路径入侵的冷空气,其势力特强者虽不是很多,但“强—中强”者却是较多。

  由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存在,新疆又是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天气的沙源之一。

  气象特点之二—要特别重视大型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

  事实表明,新疆大范围灾害性、关键性天气的发生、发展都伴随着一次大气长波调整,出现一次大型天气过程,经常导致中等偏强甚至强或特强冷空气入侵。

  根据长时期的实践经验,新疆大型天气过程大致可归纳为下述三种类型:

  ①在欧洲有长波脊(或高压)、乌拉尔山有长波槽的条件下,位于乌拉尔山大槽中的冷空气入侵前2—3天,首先发生欧洲(高压)脊的衰退,衰退的高压脊“推动”乌拉尔山大槽东移侵入新疆。这类过程称为欧洲脊衰退;

  ②在较为平直的锋区条件下,冷空气入侵前2—3天,在里海附近有高压脊的发展,在该脊前有冷槽东南下或冷槽(涡)东移侵入新疆。这类过程称为“里海长脊”。

  ③在欧洲东部为长波槽,西部西伯利亚为长波脊的条件下,冷空气入侵前2—3天,在西西伯利亚脊的西北方有高压与之作反气旋打通,造成脊前强冷槽发展入侵新疆。由于这类过程前后比较起来,西西伯利亚脊表现得明显的西退发展,因此就以此来命名。

  当然,有些复杂的过程往往是上述三类过程中一与二或三与二两类的综合表现。对某一具体过程在称谓上也可能会更加“细化”,如把欧洲脊细化为北欧脊、西欧脊、南欧脊,把里海脊有时称里黑海脊、里咸海脊、中亚脊,脊发展位置偏北,称乌拉尔脊等等。

  气象特点之三—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

  干旱最重要的标志是降水稀少。计算表明,一年中流入新疆上空的水汽仅有11540亿吨,以夏季为最多,冬季为最少。加上新疆境内陆面蒸发2257亿吨,新疆上空全年的水汽总量为13797亿吨,相当于长江流域的1/5左右,黄河流域的1/3。可见,新疆大气中水汽含量严重偏少,加之水汽的成雨(雪)率只有17.6%,而长江流域水汽的成雨(雪)率约为30%。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疆是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

  实际上,天山山脊线以南约120万平方公里的南疆,平均降水深度仅为106毫米,天山山脊线以北约46万平方公里的北疆,平均降水深度也只有255毫米。全疆总的平均降水深度是146毫米,低于“最严厉”的150毫米的干旱标准。因此,从宏观上说,新疆是属于典型的干旱少雨区。从微观上说,由于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在山区最大降水带附近,年降水量可达400毫米以上;而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南部、吐鲁番盆地等地年降水量只有10—50毫米,是极端干旱地区,其中托可逊县气象站1961—1990年平均降水量仅有7.2毫米,个别年份仅有0.5毫米。这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气象站。

  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最长连续无降水的日数长,特别是南疆、东疆平原地区,多在150天以上。其中,托克逊、且末、吐鲁番分别达到350天、302天、299天。

  气象特点之四—光资源充裕,热量资源丰富多彩

  新疆光资源充裕,太阳辐射总量全年为5000—6490兆焦耳/平方米,仅次于青藏高原,比同纬度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多620—840兆焦耳/平方米,比长江流域中下游多1250—2090兆焦耳/平方米,而且年际变化不大。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中,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光合有效辐射能,从南到北大致变化在3000—2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而我国东北、华北、华南、黄河中下游地区在2500—23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从与我国主要农业区来比较,新疆的光合有效辐射资源名列前茅。

  新疆日照时数居全国首位。全年日照2550—3500小时,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白天时间长达14—16小时,生长季(4—9月)日照1500—1950小时。

  新疆的积温较高,作物生长季节的积温除北疆北部偏低,其它地区都接近或高于我国同纬度地区。≥10℃的积温,吐鲁番盆地可达5000℃,塔里木盆地多在4000℃以上,准噶尔盆地南部和伊犁河谷西部为3000—3600℃,阿勒泰、塔城和伊犁河谷东部为2500—3000℃。新疆的气候按积温等级划分,从南到北可划出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从盆地到山区也同样可以划出这三个气候带。

  新疆最热月平均气温较高,冬季寒冷且时间长,春季气温升降迅速,无霜冻期差异明显。新疆昼夜温差比我国同纬度地区都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南疆多为14—16℃,北疆为12—14℃,山区为10℃左右。

  气象特点之五—风能资源和山区大气水分资源具有实际开发应用潜力

  新疆大部分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其中,北疆大于南疆,风口附近多于盆地腹部,平原戈壁大于山区,特别是南北疆气流的通道、山口是风能资源最丰富地区。如亚洲最大的达坂城柴窝堡风力发电站就位于乌鲁木齐至吐鲁番盆地的“狭管”通道上。统计表明,风能具有开发价值地区多集中在北疆风口、河谷、隘道和北疆西部、西北部以及天山东段南北两麓。

  现代气象科技成果表明,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新疆虽是典型的干旱少雨区,大气水分含量比我国同纬度地区偏少,但山区最大降水带附近的降水量也可达到400毫米以上,其中天山西段伊犁河上游山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阿尔泰山和天山北坡中段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可见,新疆山区特别是夏半年新疆山区的空中云水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上升运动也比较强。因此,可以有效地开展空中云水资源利用工程。另外,冬季北疆沿天山一带直至东天山北部比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大气中水分含量是偏多的,也比较有利于开展飞机人工增雪作业。

  气象特点之六—新疆气象灾害频繁,气象公共事件和气象环境灾害日益突出

  新疆气象灾害种类繁多,有干旱、寒潮、大风、暴风雪、雪灾、低温冷害、霜冻、雷暴、冰雹、暴雨山洪、干热风、沙尘暴、浓雾等等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洪水灾害、雪崩、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沙害、病虫害、林草火灾等等。其中,干旱、寒潮、大风、暴风雪、风沙天气(包括沙尘暴、扬沙、浮尘)和沙害、冰雹、局地暴雨山洪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发生频率很高,强度很大,和风、沙、雪有关的多项观测记录是我国同类灾害的极值。因而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的比例特别高,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数量的80%和损失的60%以上。

  在新疆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气象公共事件日益增多,如高速公路、兰新铁路、南疆铁路因大风、大雾、洪水冲毁路基等被迫暂停运行;乌鲁木齐大雾机场连续关闭;路面积冰和暴雨漫水形成长时间的交通堵塞;气温骤降,流感流行;气温猛升,乌鲁木齐高温40℃以上,中暑就医人群络绎不绝,空调、风扇抢购一空;持续低温,水管冻裂,千家万户盼水望眼欲穿;持续高温,用电量猛增,电力公司被迫实施分区、分时停电;电闪雷鸣,仓库火灾,电脑网络系统惨遭袭击;等等。另外,气象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和盐碱化、冰川退缩、大气污染、水质盐化、水土流失等等,不得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

  气象特点之七—近40多年来,新疆气候增暖、增湿,出现向“暖湿型”转变的强信号

  选用完整的、准确的1958—1997年的地面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新疆的北疆、天山山区和南疆40年来的气候变化,并用1998—2004年资料作为实况加以验证。结果如下:

  ①1958—1997年,北疆、天山山区、南疆都存在明显的增暖趋势,增温率分别为0.32℃/10年、0.13℃/10年、0.15℃/10年,即北疆>>南疆>天山山区,而年均温度的变差系数则是天山山区>北疆>南疆。值得注意的是1986—1997年增温尤为显著。

  ②1958—1997年,仅有南疆有降水增多(增湿)趋势,但是从1987年以来,北疆、天山山区和南疆降水都有增多(增湿)趋势,1986—1997年的平均降水,分别比1961—1990年30年均值偏多6.5%、3.6%、22.7%,南疆降水增多(增湿)趋势最为显著。年降水变差系数,南疆>北疆>天山山区。

  ③1998—2004年实况表明,上述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继续维持。与1991年前的30年相比,北疆平均温度升高0.8℃,南疆和天山山区平均温度均升高0.5℃,北疆、天山山区、南疆平均降水量分别增加11.3%、9.8%、20.4%。

  气象特点之八—在新疆,地貌气象学的新兴和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地貌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气候地貌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事实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与地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气候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地貌、不同尺度的地形对天气演变、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和作用。我国气象界的前辈们早在20世纪50年代对于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大气环流演变的影响就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79年5—8月国家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了首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20世纪末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再次组织了高原气象学的实验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立和发展了青藏高原气象学。

  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地貌特征鲜明,在“三山夹两盆”的总体轮廓内,存在着山地、盆地底部周边的平原(包括人工绿洲和广阔的荒漠)以及盆地中心浩瀚的沙漠等三大地貌类型。显然,人们会问气象与三大地貌类型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系和作用?人类怎样影响、控制这些联系和作用?当然,这是从科学技术学的高度,向地貌气象学提出的一般化命题。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新疆,地貌气象学(包括沙漠气象学、绿洲气象学、盆地气象学、山地气象学等)的新兴和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应当担此重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