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新闻专题 > 网络媒体新疆行 > 大疆南北 正文 新疆阿勒泰的大尾羊    打印 

新疆阿勒泰的大尾羊

www.zjol.com.cn  2005年07月14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阿勒泰大尾羊是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牧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世世代代精心选育出来的一个优良的绵羊品种。因其有着一个滚圆而肥大的、全是脂肪生成的尾巴而得名。早先曾因原产地和繁育基地在福海县齐干吉迭乡又称之为福海大肥羊,而生物学家则称之为肥臀羊或脂臀羊。唐朝贞观年间,大尾羊就被作为贡品,进献朝廷,由此,人称新疆羊"体大如牛,尾大如盆"。《新唐书》上也有记载:"西域出大尾羊,尾房广,重10斤。"成年大尾羊一般体重都在80公斤以上,阿勒泰地区的"赛畜会"上,最高的记录是171公斤,当年羔羊的最高体重也达到了120公斤,尾脂达到十多公斤是常见的。大尾羊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福海、富蕴、青河各县和阿勒泰市一带。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阿勒泰地区旅游业的兴起,为满足游客品尝大尾羊美味的需要,各县(市)都在积极繁育这一品种。近年还被山东、四川、海南等省区及哈萨克斯坦国引种。

  历史上,大尾羊是阿勒泰草原牧民生存的主要依靠,可谓之"衣食父母"。牧民们每餐吃的是大尾羊的肉、油、奶,身上穿的是羊皮皮袄,头上戴的是羊皮帽子,脚上蹬的是羊毛毡筒、皮靴,日常住的是羊毛毡房,铺的是羊毛毡子甚至盖的也是羊毛被褥。

  今天,大尾羊已经成为各地游人来阿勒泰时必定要品尝的一味佳肴。因为它的肉质细嫩而坚实、肥而不腻、鲜而不膻、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人们编了一长串的赞美它的顺口溜:"走的黄金道,吃的中草药,喝的矿泉水,穿的毛革服、睡的宝石窝。"更有甚者,有人还戏谑地加了两句,说它"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尿的是太太口服液。"顺口溜的确概括出了大尾羊的生存环境,夸张地说出了大自然的恩赐和这一品种的珍贵。但是谁能知道,大尾羊和它的主人,从历史中走来,是多么地艰辛!

  "逐水草而居"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精辟概括和描述。阿勒泰的哈萨克牧民也不例外。"逐"是绝对的,"居"反而是相对的,只能是短暂的逗留。"逐"者,"跟随"也。所要"逐"的是水和草,两者缺一不可。没有草,大尾羊没有食物,不能生存,人也随之失去了生存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大尾羊不能生存,人也同样不能生存。为了"逐"这水和草,牧民们一年四季携儿带女,骑着马,赶着牛羊,让骆驼驮着房屋和家具,不断地走啊走。春天,从准噶尔盆地腹心沙漠中开始,撵着由南到北渐次融化的积雪,跨过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进入阿尔泰山前山牧场,接羔育幼,为牲畜剪毛换装。盛夏,人畜进入绿草如茵、鲜花似锦的阿尔泰山深处的夏牧场,牛羊马驼们吃得膘肥体壮,尽情撒欢,人们也尽情享受着这美好而短暂的两个多月的"天堂生活"。金秋,阿尔泰山开始降雪了,要"逐"的草,将被深达数米的积雪所覆盖,春天撵着雪上了阿尔泰山的牧民和畜群又被阿尔泰山上的雪撵下了山。他们回到前山牧场,忙着为牲畜配种,忙着为自己冬备,再由北而南,跨越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进入准噶尔盆地。寒冬,漫长的一个寒冬,牧民和他们的大尾羊及牛、马、骆驼都将在准噶尔盆地的禾木、沙吾尔山中渡过。牲畜们忍受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顶着凛冽呼号的寒风,在白雪茫茫的戈壁沙漠中觅食。在广阔的沙漠中,牧民们仍在不断地搬迁自己的住房,只为了便于大尾羊等牲畜能够就近吃到稀稀拉拉的戈壁牧草;人们和大尾羊之所以要到这里熬过寒冬,只因为这里既有大尾羊的生存必需品--草,同时也有人畜都离不开的水--它就是既能供人畜饮用而又不至于把草全部覆盖了的雪。

  因为要逐水草,大尾羊每年都要从准噶尔盆地到阿尔泰山做一次长途旅游,要走800多公里的路,还不包括它们每天吃草时不停走的路。牧民们每年要搬80多次家,每到一处,安营扎寨,住上几天再上路,再安营扎寨,周而复始,这就是他们的"居"了。

  因为要逐水草,大尾羊在没有尽头的路上,不停地游走。阿尔泰山上千百种大补的中草药和山花野菜没少吃,清冽的融雪水和矿泉水没少喝,准噶尔冬天的罪也没少受,靠着一个夏天抓膘积聚起的肥臀尾脂和一身强健肌肉,硬是捱过了严冬的饥饿和寒冷。按照大自然的法则,这大尾羊也是自然选择、淘汰的结果,是"适者生存"的结果。按照人们的常识推论,这大尾羊的肉肯定大补,这大尾羊的脂肯定美容。

  因为要逐水草,哈萨克牧民也因之形成了自己许多独特的习俗。比如,本能地爱护林木生态水源;比如,不吃或很少吃牛马羊以外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比如,多远的距离都认为"很近";比如,在广阔的草原上消息传递得很快;比如,认为所有产品都是供自己、亲戚、朋友们享用的,不能拿去卖;比如,认为"家产的一半是客人的",所以不管你是谁,进了牧民的毡房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如果是在冬牧场里,你进了哈萨克毡房,主人又不在家的话,你还可以自己煮肉、烧茶,寻找食品,吃饱喝足,坦然离去,只要不有意损坏物品,不拿走不该拿的东西,主人不会责怪等等。

  因为要逐水草,阿勒泰地区的畜牧业,就成了天然易灾产业。因为畜牧业产值占到全区产值的四分之一,阿勒泰地区也就成了易灾地区了。雪下小了第二年水就少,草长不好,那是旱灾;雪下大了,完全把草覆盖住,牛羊蹄子刨不开雪,吃不着草,那是雪灾。这不大不小的雪,就连老天爷也感到为难了。

  于是,人们开始了"牧民定居、半定居"工程,致力于使四季游牧向"冬春舍饲、夏秋放牧"的方式转变。人们选择水草丰美的河谷地带,盖起房屋,让老弱妇孺可以永久居住,也解决了孩子上学和人们看病、娱乐、购物等等社会问题;开垦出近百万亩的人工草场,种上高产饲草和林木、粮食,加以贮存,以备人畜冬春之需;还为大尾羊和牛、马、骆驼修建起了保暖棚圈……现在阿勒泰地区26000多户从事传统畜牧业生产的家庭已基本实现了半定居。牧民及他们的大尾羊和牛、马、骆驼们的日子都好过多了。游牧生产方式的改变,不仅使牧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起了很大变化,便是大尾羊产羔的季节也被市场经济这只手所左右,起了变化。

  传统的游牧生产,阿勒泰的大尾羊一般都在每年的十一月配种,母羊怀胎150天左右,来年四月春回大地,百草萌生时节产羔,这的确也是大自然的造化。然而人们喜食的却是当年的大尾羔羊,那么,只能让大尾羊提前产羔。

  当年,我在县里工作时,就曾经闹过笑话--有一次冬天下乡,看到牧民毡房里有几只大尾羊羔,围着火堆依偎在人的身旁,十分可爱。我把他们抱到雪地里拍了照片,寄给报社,居然登了出来,心里很是高兴。结果,一些懂行的同事却告诉我说:"你竟然为'阿拉木扎'拍照"。我好容易搞清楚,这"阿拉木扎"大约是指"不守纪律""乱搞乱配"而产生的结果的意思。我想:是啊,如果牧民们不把这些"阿扎木扎"收留在毡房里人工喂它,这些可爱的小家伙能活得下去吗?就因为定居,因为舍饲,因为暖棚暖圈,世世代代沿用的"阿拉木扎"这个词,已经很少用了,代之而来的是大力繁育"冬羔"的口号。我还想:从"阿拉木扎"到"冬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一个事,竟走过了这么漫长的岁月,这岂止仅仅靠思想观念的转变就能办到的?!大尾羊冬羔时代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已应运而生了。阿勒泰地区的畜牧业也在向现代畜牧业的道路迈进。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